李毓昌: 力学所早年的人和事(第9/10页)
熊:那次会议有多大规模?
李:二十多个人吧,这种会以后开过多次。我认识一些从院机关过去的参会者,譬如张劲夫的秘书吴明瑜,生物学部的过兴先(他年纪比较大一点,以前是浙江的地下党)和薛攀皋,政策研究室的朱琴珊、黎功德,计划局的徐简。还有汪志华,计划局局长,原西南联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汪志华是林鸿荪介绍给我认识的。林鸿荪说,1956年搞科学规划的时候,他就跟汪志华在一起。当时还有苏联专家参加规划,他们中有些人对汪志华非常佩服,觉得他见解很高明,说他工作能力很强。在我们这个咨询组里,汪志华、过兴先年龄较大,职位也比较高。杜润生对他们比较倚重,特别是汪志华。大家都把他看成是杜润生的得力助手。“文化大革命”中杜润生受到猛烈的批判和攻击,汪志华也未能幸免。一些人对汪志华威逼利诱,让其揭发杜润生。最终汪志华被迫自杀,保住了气节和尊严。
此外,研究所还去了一些人,但不是每个所都有人,而且,有的所经常换人。譬如说物理所,原来是一个姓许的人参会(此人资格很老,原西南联大毕业的),后来换成了陈春先。再如化学所,换了好几个人,其中一个是陶行知的儿子叫陶冯,后来陶冯不干了,又找了一个姓马的人去。没换人的研究所,大概只有数学所和力学所,数学所的田方真和力学所的我,自始至终都参加这一系列会议。
熊:所里的参会者是不是也普遍有一定的职位?
李:都是和我类似的业务负责人。
熊:这种会议大概多长时间开一次?
李:大概个把月开一次吧。有时还让我们放下所里的工作,到宾馆(科学院在那里包有房间)住一段时间——通常是帮院里搞什么文件,有时也讨论讨论过去工作的得失,总结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其中最重要,同时花时间也是比较多的一次是拟“科学十四条”。实施“八字方针”时,为了调整政策,党中央出台了“农业六十条”、工业多少条等,然后有“科学十四条”。
“十四条”说是党中央的,实际上是由科学院来制定的。我们都具体参加了这个东西的拟订。写这个东西时,我记得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是基层党支部的作用,过去说基层党支部起领导作用,这是不对的,因为基层党支部往往由小年轻构成,他们才入科学的门,又怎么去领导?所以就改做基层党组织起保证作用。还有一个是要保证研究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去搞业务,后来规定要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业务,只有六分之零点五,也即六天当中只能够用半天时间来搞政治学习。当时还讨论了以任务来带学科究竟对不对。当时讨论是比较多的。我觉得,杜润生这个人脑子非常灵活。
熊:这些活动一直都是杜润生主持的?
李:一直都是杜润生主持,而且他自始至终都盯在那个地方。
熊:这些都涉及大政方针的制定啊。张劲夫参加过吗?
李:张劲夫没参加过,都是杜润生抓的。科学院的人曾开玩笑说:科学院有一个“山西帮”,好多山西人,裴丽生、杜润生、秦力生都是。我觉得杜润生是老干部当中头脑非常清醒的一个。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他有充分的估计。好多干部对知识分子有不切实际的指责,他经常会为此而很动感情,甚至跳将起来。记得有一次,杜润生问一干部:“某人怎么样啊?”“还好,就是开会不积极发言。”杜润生听后,很动感情地说:“政治上表态谁不会?我计较的是他的科研工作做得如何!”
因为尊重知识分子,杜润生在科学院的知识分子中威信很高。我给你讲一件事情。钱学森入党,力学所党委书记杨刚毅是介绍人。还需要另一个介绍人,杨刚毅跟钱学森讲,你觉得院领导里谁的政治水平高?可以请他来做你的另一个介绍人。后来,钱学森就提了杜润生。所以,杜润生和杨刚毅是钱学森的入党介绍人。
杜润生非常重视我们的意见,在党组做重大决定前,会召集我们开会,每次开会他自始至终都在场。
熊: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公共政策的制定,理应在事先征求意见,不能依领导人的一句话而定。
李:对。兼听则明嘛。
1938年5月底,美国共产党在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新党章,要求党员应该是或者公开宣布有意成为美国公民(“party members shall be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or declare their intention of becoming citizens.”)。见U. S. Communists Back Constitution, Thousand Delegates of Party Bring National Convention to a Close Amid Cheers, New York Times, June 1st, 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