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蛮帝陈霸先(第3/14页)

一石激起千层浪,惹了众怒,官军哗变,军官杜天合带领二州将士包围广州城,扬言斩二萧祭旧主。一天功夫,广州城下聚集数万叛军。二州将士都是梁朝南方军的精锐之师,消息传到建康,萧衍意识到自己错了,两手一摊,完啦。想增援,远水不解近渴。两位侄子的命保不住倒也罢了,自己人打起来,从此南疆永无宁日。

萧衍尚未从懊恼中回过神来,一份捷报送到。高要太守陈霸先率三千兵马日夜兼程,临阵斩杀杜天合,解广州之围。这是萧衍第一次听到陈霸先的名字。

谁说江南无将?前有陈庆之,后有陈霸先。萧衍立刻诏令画师飞赴广州,为陈霸先画像。萧衍想认识一下陈霸先,这是皇帝对臣子最高的奖赏。

陈霸先一战威震岭南,在官军和各地土豪洞主面前树立起威望。公元544年冬季,萧映病亡,陈霸先亲自护送灵柩北归。没有萧映就没有陈霸先的今天。对于萧映的恩惠,陈霸先永志不忘。

如果陈霸先就此回到建康,陈霸先与侯景的决战会提前到来。陈霸先能否挡住侯景进攻,消弭侯景之乱,我们难以预知,历史没有假设。

有人舍不得他走,就在同年一月李贲建立了新王朝万春国,越南的所谓前李朝,自称“南帝”,世人称之为“李南帝”,定都交州治所龙编,即今越南河内。萧衍再次震怒,预封杨瞟为交州刺史,陈霸先为交州司马,督率南疆军队平叛。

接到诏令的陈霸先率部折回,与各路军队会合。军队中有人不愿远征,杨瞟犹豫起来。陈霸先一句话坚定杨瞟决心:“您不进兵,以前的两位刺史就是前车之鉴。”

这一场战役名义归杨瞟指挥,实则陈霸先指挥,陈霸先显露舍我其谁的霸气。越南李南帝与陈霸先的决战以李南帝的完败告终。梁军水陆大军纵横河流湖泊,横扫北越南,连败叛军。无计可施的李南帝逃入洞穴,被当地土著斩首,传首南京。梁军夺回交州,恢复对北越的统治。

陈霸先的赫赫战功并未使自己再上一个台阶,除被加封振远将军、督七郡诸军事外,仍然是西江督护、高要太守。萧衍不肯将州一级的官职封给吴人庶族,从小跟随萧衍的陈庆之例外。

江南现有的秩序需要有人来打破,不是南人,而是更具破坏意识的北人,侯景来了。

回家战侯景

侯景乱梁,陈霸先预感到机会降临,不必屈身南海,可以回家了。这一次回建康不再是那个平凡的油库长,而是威镇岭南的大英雄,这叫做曲线人生。

有一个人挡住他的路,顶头上司新任广州刺史元景仲。元景仲是北魏皇族,来到江南二十年,岁月改变他的容颜,无法改变那颗高贵的心。侯景一句话把他骗倒:“欢迎我吧!让你做皇帝。”

不管这句诺言有多大的水分,元景仲死心塌地拥护侯景。但是,侯景的影响力比起萧梁皇族在岭南差得太多。陈霸先只用一句话把第一颗绊脚石踢进南海:“元景仲勾结叛贼,朝廷将他开除,新任刺史曲阳侯萧勃大军已到。”广州的官员和将士们一哄而散,元景仲无奈上梁自尽。

元景仲上吊,陈霸先这才把定州刺史萧勃迎进广州城。骗人难以服众,周边州郡不服萧勃。陈霸先出手将不肯归附的人暴打一顿,先后讨平岭南十郡,这回儿大伙不敢不服。

北方诸侯与侯景互相讨伐,激战正酣。陈霸先准备北上,不想又冒出第二颗绊脚石,萧勃不肯让他走。陈霸先是个人才,谁不喜欢人才,岭南这么乱,留着他看家护院多好。再说陈霸先经营岭南这么多年,人气旺、物资多,走了可惜。

萧勃想得挺美,割据岭南做一镇诸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霸先若想做军阀,哪能轮到萧勃。陈霸先心中有天下,天下绝非南海弹丸之地。这些年来陈霸先利用西江水运带来的财富积蓄钱粮,招兵买马,拉拢广州、岭南一带的土豪洞主,势力今非昔比。但是,陈霸先充其量一个小太守,地盘就这么大,兵将就这么多。而今天下大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扯起讨伐侯景的这面大旗,想征多少兵征多少兵,想占多大的地盘占多大的地盘。陈霸先振臂一呼,岭南大小洞主群起响应,送人的送人,送钱的送钱。岭南酋豪侯安都、张等亲自率人马追随陈霸先。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陈霸先岂肯留在广州,回了一封书信将萧勃损一顿:“君侯身为皇族不应该制止一个外姓去救国难吧?”

得罪萧勃,陈霸先环顾天下诸侯选中萧绎,派人联络萧绎表示臣服。独眼龙得到陈霸先的书信特别高兴,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回信封陈霸先为交州刺史,默许陈霸先去抢交州。独眼龙小瞧陈霸先,以为此人只想趁天下大乱之机借他的名义捞地盘,哪里想到陈霸先的大军已然启程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