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朝第一刀(第7/10页)
尔朱荣、元天穆死得很惨,鲁安等人怕他们不死,连续补刀。鲁安,大家应该有印象,荥阳之战投降陈庆之的魏将。暗杀尔朱荣汉人出力最多,温子升、杨侃、鲁安、李侃晞冲在第一线。这也是尔朱荣屠杀汉化文官的报应,洛阳人与他仇深似海。尔朱荣死讯传开,文武百官进宫道贺,“内外喜叫,声满京城。”
尔朱荣死时三十八岁,历史学者们无一例外将其定性为“奸臣”。最重要的一条证据即孝庄皇帝从尔朱荣尸体上找到手板,上面记录着官员任免方案,不是尔朱荣的人统统在外调之列。故而孝庄帝庆幸道:“这小子活过今天就无可驾驭。”然而,仅从这一点难以认定尔朱荣有谋反企图。这句话是孝庄帝说的,手板上记录着什么谁也没有看到,可以视为孝庄帝为杀害功臣找理由。即使属实,孝庄皇帝拒绝过尔朱荣向河南安排北人,自然不会认同尔朱荣的官员委任计划。谁都无法否认,说尔朱荣谋反证据不足。
《魏书》评价较为客观,赞扬尔朱荣的功绩:“苟非荣之致力,克夷大难,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尔朱荣为北魏国平定叛乱,赢得了和平。他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沉杀胡太后和小皇帝,发动河阴大屠杀,使北魏帝国原本趋于平和的民族矛盾再度尖锐。他为鲜卑武人和高欢背了千载黑锅,却成就了白袍名将陈庆之。用魏收的话讲,尔朱荣之所以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斯则蒯通致说于韩王也。”尔朱荣和孝庄帝身边那些蒯通们,他们不为国家的幸福而为自己的私利鼓唇摇舌,大英雄尔朱荣不过是他们手里的玩物而已。
反叛
尔朱荣死了,尔朱家族及其部下必将发生叛乱,如何将这一场叛乱消弭于无形之中,孝庄皇帝采用“既往不咎”的策略,宣布大赦天下,制作“免死铁券”,希望尔朱家族自动放弃抵抗。这是元子攸从王充诛杀董卓不肯赦免凉州将士导致失败的教训中吸引的经验。
“既往不咎”的策略未能打动尔朱家族,但造成尔朱荣集团的分裂。事变当夜,尔朱世隆保护尔朱荣的妻子北乡长公主带领契胡骑兵焚烧西阳门杀出洛阳。尔朱荣亲信将领贺拔胜和朱瑞等人不想跟随尔朱世隆出逃,贺拔胜成功制止了尔朱荣死党田怡突袭皇宫的计划,留在洛阳。
尔朱世隆准备撤回北方,司马子如劝住这位尔朱家的少爷,“我们不能一昧逃跑,那是向朝廷示弱。如今的天下强者为王。你略微显示一下弱小,人们都背叛你。不等跑到晋阳,人心散了,队伍怎么带。如今之计,先控制黄河浮桥,既能进攻又能跑路,然后分兵取洛阳,就算打不下来,也让天下人瞧瞧我们的实力,让他们不敢随便背叛我们。”
司马子如和贺拔胜不同,他是尔朱荣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危难关头尽心竭力。尔朱世隆采纳他的意见,率军进攻河桥,攻占北中城,斩杀守将奚毅,分派尔朱度律率一千契胡骑士,杀回洛阳向朝廷示威。
孝庄帝登上大夏门,遥见城下契胡骑士身裹白衣,披麻戴孝。尔朱度律向皇帝索取尔朱荣尸体,边流泪边道:“臣等随太原王入朝,太原王蒙受奇冤,我等将士不忍空归,愿得太原王尸,生死不恨。”尔朱荣讲义气,一千多契胡骑兵想起尔朱荣的好处,齐声痛哭,声震洛阳。
哭得孝庄皇帝也有些悲伤,人家尔朱荣于他有恩,功大于过,谁让自己是皇帝呢。如果论功行赏,天下皇帝岂不要换去一多半。孝庄帝派人送去“免死铁券”,保证众人官复原职,既往不咎。
尔朱世隆一阵冷笑,“太原王功高天地,一片赤胆忠心,长乐王不顾以前的盟誓残害忠良,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我为太原王报仇,决不投降!”
使者回报孝庄帝,连称呼也改了,摆明不承认他这个皇帝。元子攸生气,把宫中的财物宝贝全部搬到西门外招募勇士。人为财死,一日之内召得一万敢死之士。那边,尔朱世隆悬下重赏,破城之后,许你们尽情劫掠两天,城里的所有一切,珠宝、黄金、财物、男人、女人、小孩都是你们的,随便拿,随便抢。
敢死队出城与契胡骑士决战,一万对一千,一连打了好多天愣是打不过人家。勇敢是勇敢,身体素质不行。契胡兵都是尔朱荣的百战精兵,个个收拾过老虎,从猛虎口中杀出来的勇士,洛阳人怎么能是对手。
屡战不胜,文武大臣们一个个都不吱声,散骑常侍四川人李苗火了人,奋衣而起:“给我一百人,我去把河桥烧了。”
够牛,南北朝就不缺牛人。李苗和萧衍有仇,从蜀地投到洛阳,念念不忘打回老家去。谁知南征不成,倒打起羯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