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白袍陈庆之(第7/12页)
总兵力三十六万。这份诏书有吹嘘成分在里面,威摄敌人,鼓舞己方。它不同于孝文帝的征兵诏书实实在在。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北魏国拿得出三十六万军队,否则你吹,别人也当笑话听,更不能明确写进天子诏书。不过,那是扫地为兵,毕竟孝庄帝时代北魏国南征北讨,耗兵不少。魏书最终承认,“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骑七万讨葛荣于滏口,破擒之,余众悉降。冀、定、沧、瀛、殷五洲平。”
尔朱荣没有十万,只有七万骑兵。当然,尔朱荣不过动用七千契胡骑兵便一举击败葛荣。尔朱荣发家靠七千契胡兵,控制晋北之后,最多两万骑兵。拥立元子攸称帝,整个山西归他控制。击败葛荣,收编部分六镇兵,加之邺城一带的魏军,尔朱荣此时掌控十万军队已无疑义。
抛弃诏书中30%的水分,北魏朝廷实际可以用于河北战场的总兵力应在30万人左右。
丘大千的七万人在不在三十万中间呢?不在。既然魏书夸张,那么梁书怎么会不夸张。梁书写作无非根据事后的战报和当事人的描诉,战报最容易夸张。梁国是北魏重要的一道防线,各地的败兵和难民纷纷涌入,给夸张提供了素材。
南方军团最高指挥官元晖业不肯亲临前线,给了丘大千指挥大军的机会。丘大千作为彭城方面魏军的三把手,在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回洛阳之后接过军事指挥权,龟缩梁国,陆续接收寿阳、涡阳方向的败军,手中握有五万军队是不成问题的。因此,他一个不入流的小破将军奇迹般指挥了庞大的北魏军队。
我们可能感到奇怪,丘大千没有传记罢了,为什么元晖业的传记中不提梁国和考城之战。不光元晖业,尔朱荣、元天穆、尔朱兆传记中均未提及他们的不光彩经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春秋笔法,魏收可谓学得明白,用得高明,也未必收了人家贿赂。
小看元颢不打紧,小视陈庆之要付出沉重代价。联军乘虚而入,攻占荥城(今河南商丘东),进逼梁国(今河南商丘)。
平时指挥几千军队的丘大千一时慌了手脚,竟然设置九处营垒抵御梁军。如果进行积极防御,九处营垒互相协防,或可发挥作用。兵力分散,又不敢出动支援,岂不任由敌人各个击破。陈庆之一眼看出魏军弱点,一通强攻,一日之内攻破魏军三处营垒,丘大千魂飞魄散,率部请降。
有人会怀疑,魏军战斗力太差了,怎么这么快投降?想当年钟离攻防战打得多惨烈。
河阴惨案直接造成北魏国鲜卑武人与汉化文官集团的大分裂,这也是元颢底气所在。河南属于汉化区,元颢支持者众多。元颢早与汉化鲜卑贵族和汉人豪强通气。魏军一个遭遇战下来,打不过,顺着架子投降了事。如果仅仅依靠陈庆之的七千人马,魏军断不肯降。
元颢进入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南),俘虏几万人马,得意洋洋,以为元魏的列祖列宗站在他这一边。元颢迫不及待地在睢阳城南涣水河畔举行登基大典,祭告天地,自称大魏国皇帝。
胡角声鸣,涣水潮生,大旗猎猎,弦弓铮铮。胡汉大军整装待发,陈庆之豪气凌云,麾下壮士身裹白袍,跨乘骏马,衣冠似雪,精甲耀日,南朝军在联军之中如同鹤立鸡群。
陈庆之别出心裁,让部下全部换上白袍,一为区别于魏军,二为鼓舞将士们的斗志。此次北伐,一仗下来缴获无数马匹凯甲,最好的装备配给陈庆之所部,以至于原本以步兵为主的梁军成为步骑混编的队伍。
陈庆之获得迄今为止最高官阶,被封为“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这是魏国的官职,陈庆之不放在心上,心里明镜似的,元颢利用他,七千梁军就是前锋。陈庆之要的就是前锋,就是打头阵,生性恭谨的陈庆之彻底张扬了一回,要让全天下的人看看白袍队的厉害。
降兵不可能马上用来作战,元颢只能依靠陈庆之的白袍队。两人达成共识,下一步军事行动必须快。元颢在北魏朝廷有同谋,魏军行动了如指掌,赶在攻打邢杲的元天穆和于晖军队回归之前拿下洛阳,则大事可定。
这是一场军事冒险,甚至可以演变成一场灾难,全军覆没的军事灾难。白袍队没有友军,没有增援部队,孤军作战。进军洛阳的路上会遇到北魏四大军事重镇,即使突破这些城市,如果拿不下洛阳,北方魏军会切断军事补给线,形成合围。
人类为奇迹欢呼,盼望一个又一个炫目的奇迹诞生。实现奇迹需要无穷的力量,力量来自勇气。陈庆之是白袍队勇气所在,命运系于一身。
陈庆之看清致命危险,行动必须迅速,一鼓作气。陈庆之发动了闪击战,白袍队像凶猛的狮子又一次猛然出击,目标:元晖业军的大本营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