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精彩地活下去(第10/13页)

在行军过程中,运送通讯器材的驮马时不时就会滚落到丈余深的山涧里去,只好靠人攀登岩石,再把沉重的器材给扛上来。

第二十三军通讯队原先的基地在广州,长期留守一地,不像第十一军的特情班那样经常随军出战,突然遇到这种情况,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行军时,因为山道狭窄,大家都得排成一列纵队,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往前赶路,这时候要想停下来架机发报几乎不可能。等到宿营休息,想发报了,一看,通讯器材很多已经摔坏,在山区里又无法补充,此外,山地地形对无线电通讯也有很大影响,电报大多既发不出去,也收不进来。

11月7日以后,一连七天,第二十三军与方面军、第十一军的通讯联络几乎全部中断。冈村于11月9日同时发给第二十三军的非常命令,田中并未收到,自然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指挥第十一军的攻城部队。

既然田中“云深不知处”,横山勇就有了新的变通办法。他告诉冈村,不如命两师团先攻柳州,进城后再接受田中指挥,然后经柳州入宜山,未为晚也。

冈村下发了非常命令,第3、第13师团是知道的,但这两个师团指挥层全都不约而同地站在了横山勇一方,并且对冈村心怀不满。

我们不是一定要跟谁呛,现在连第二十三军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电报也无法联系,你就要让我们归其指挥,堂堂方面军司令官,莫非脑子进水了不成?

第3师团长山本与横山勇的私交不错,当下便带头弃非常命令于不顾,要跟着横山勇一竿子插到底。

电报联系不上田中,第二十三军又进展缓慢,迟迟看不到人影,冈村也怕延误军机,遂不得不任由横山勇自行其是。

1944年11月9日,第3、第13师团渡过柳江,对柳州城发动了直接进攻。

在杨森的指挥下,第二十六军凭借柳州东北的蟠龙山,进行了顽强的阻击。蟠龙山是一座独立的石头山,可俯瞰柳州,山前设置了多层美制蛇腹形铁丝网,山上建有堡垒和许多隐蔽火力点。

这些火力点实际上都是一座座山洞,洞口用水泥加固,设有各种枪眼。第3师团以步兵联队和野炮兵联兵协同,猛攻了一天,也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当天从柳州以北进犯的第13师团,因遭到暗堡火力及防坦克壕的阻拦,同样止步不前。

但这并不表明柳州就能守住。

柳州市南有一座马鞍山,杨森将炮兵调到山上,欲用野炮对日军进行打击。

这一招用好了,也可能起到长沙会战中岳麓山炮兵阵地那样的效果,可是一打才发现,火炮运转不灵便,根本压制不了日军的进攻。杨森从山上一眼看过去,进攻的日军简直是排山倒海一般的阵势,第二十六军并不具备扭转战局的可能。

11月9日傍晚,第116联队已占领了柳城,随时将会过龙江河南下,从柳州西撤的退路面临着被截断的危险。

杨森久经战阵,知道这种仗难以再打下去,只有越早抽身,所受到的损失才会越小。

1944年11月10日,他断然给第二十六军军长丁治磐打去电话,通知对方即行撤往柳州以西山地。

丁治磐马上根据命令组织撤退,同时留下了必要的掩护部队。

经过第一天的试探,日军已总结出攻山的办法。第3师团先用野炮进行支援射击,接着用步兵冲锋,将铁丝网拉倒。留守蟠龙山的一个团通过隐蔽火力点进行阻击,在完成掩护主力的任务后才撤出柳州。

杨森没有完全按照张发奎的意思办,拿任何一个师去白白牺牲,最后损失掉的是守于城中心的一个营,但这种损失背后,是大部队的安全转移。

1944年11月10日这一天,桂林、柳州几乎同时陷落。冈村得知后却只有焦急,因为按照他的惯常打法,此时是使用二次兵团,也就是让蓄势待发的第二十三军上阵追击的最好时候,可他与田中仍未能取得电讯联系。

前期是横山勇争功心切、拒不从命,后期是第二十三军杳如黄鹤,冈村与理想中的柳州围歼战最终失之交臂,这让他又气又急。

可是第十一军已成为追击中必须依赖的主力,这是冈村必须认清的事实,所以他又不得不忍气吞声,以方面军司令官的名义,给横山勇发出了机密亲启电报,表示已经理解横山勇的苦衷,过去的事就算了,“希望今后上下一致”。

1944年11月11日,张发奎在宜山重新部署,试图建立新的防线。

退往宜山的部队在经历前期一连串的紧张战斗之后,大多疲惫不堪,战斗力和士气也急剧下降,这时候唯有桂军夏集团和海竞强师还保存着元气。

海竞强师是白崇禧临时从桂林守军中抽出的部队,师长海竞强乃白崇禧的外甥,也因这层关系,事后白崇禧颇受诟病,但现在,海竞强就是张发奎眼中的活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