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9/10页)

侦察兵分批出发,他们走后,杨森仰首向天,眼巴巴地等待军鸽飞回,心情焦灼之至。

几个小时过去,终于有一只鸽子出现在半空之中,盘旋数圈,忽然从天而降。

这正是侦察兵带走的军鸽,它给杨森带来了最有价值的情报。情报上说,萍乡以下的一股日军可能已经掌握杨森到达莲花的情况,目前正在加紧部署,看样子,明天早上就将发动攻势。

杨森一想,总部下午才到莲花,按常规或就地宿营,或继续前行,如果晚上对尾追日军发动逆袭,对方绝对不会想到。

杨森召集部下幕僚,对他们说:“我要趁傍晚时分全力打上去,最低限度,也可以解除当前困境。”

薄暮时分,杨森率部掉头进发,逼近敌军营寨后,便是一个鱼跃俯冲。官兵都知道此战性命攸关,因此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日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四散奔逃。解除尾追威胁后,杨森迅速掉转回身,一头撤往宁冈,由此得以脱险。

到了宁冈,检点队伍,人员损失超过三分之一。杨森唏嘘不已,下令暂时在宁冈进行休整。

宁冈位于赣西南,此地三面是高山,只有中间有一道袋形平原,有这样天然的防守地形,即便日军追来也不怕了。

自从驻军湘北后,杨森已经养成了接触民间的习惯,到一个地方,但凡能喘上口气,都要了解一下当地民情和风俗习惯。

宁冈一带的风俗很特别,男人整天游手好闲,所有家里的活都交给女人完成,无论农田耕种,还是肩挑走贩,都是如此。部队征购粮食,挑着担子的竟也是妇道人家,这让杨森大为惊异,问她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回答极其简单:“向来都是这样子的嘛!”

宁冈附近就是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建立的国内第一个农村红色根据地,日后燎原全国的星星之火,就从这里迸发。

杨森对井冈山很感兴趣,他一直想搞清楚,这座山冈被“会剿”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仍可岿然不动。

趁着休整的空隙,他带着几名卫士上山,要看看井冈山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上了山,杨森大吃一惊,山中只有一片不大的平地和一些简陋的房子,附近既无良田,山势也并不怎么险要,总之是与想象中的险峻奇特完全对不上号。

杨森是“饥军政策”的鼻祖,窘迫时真跟讨饭的一样,他知道维持队伍不是件简单的事。在杨森看来,如此差的条件,应该养不了多少兵。

没上山觉得神秘,上了山更加糊涂,杨森无法理解,国民党在“会剿”时动员了那么多部队,结果不仅劳而无功,朱毛红军还越来越壮大,最后蔚成气候,直至二万五千里长征,把他们这些老川军都给惊得魂飞魄散。

杨森找来一些当地人打听,好歹让他有所领悟:红军平时从不固定一处,而是不停运动,一旦集结起来,便能以大搏小,轻易斩来敌于马下。

这就是被很多人轻视的游击战,也就是“杨森战法”的源头,从军事角度而言,今天杨森算是认祖归宗了。

在井冈山上住了一晚,杨森返回宁冈。他得到了好消息:总部已与蒋介石和薛岳取得联系。

蒋介石除将第二十军的指挥权交还杨森外,还下令空军支援第二十军作战,陆空联络班赶到杨森总部,这对杨森及所属官兵而言,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衡阳失陷后,第3师团派出步骑各一个主力联队,组成步骑支队,自安仁公路南下,企图打通粤汉路南段。杨森即令第133师驰往安仁截击,陈德邵团再任前锋。

还是拼速度,当陈德邵团到达安仁附近时,步骑支队的前卫正在城南平原就地露营,呼呼大睡。

打仗自古以来就是个残酷运动,你就是有花样年华,也得拿出月样精神,怎么能睡觉呢?

陈德邵拿出第二十军的看家绝活,组织突击队趁夜猛袭,打得酣睡日军晕头转向。

激战至拂晓,陈德邵团即转移到山地继续作战。第二天,新20师报到,并在公路两侧占领阵地,协同陈德邵团阻敌。

步骑支队一待会齐,便在炮兵掩护下,向第二十军所据阵地发起进攻,其中一部攻向陈德邵团,主力则集中于新20师一侧。

经两昼夜激战,新20师蒙受较大伤亡,已力有不支,杨汉域急忙从第133师中抽出第398团前去增援。

姜是老的辣,第398团上去后,立显峥嵘,该团采取积极防御的战术,不仅守,还主动出击,将日军压迫到平原地区,使阵地重新得以稳固。

日军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本以为骨干师团的两个联队合力攻击,可以无坚不摧,不想第二十军仍如此强韧,素出其意料之外。

日军总部认为可能是指挥协调不够,便指定步骑支队暂归第34师团长指挥,任务也改为就地击溃第二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