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7/10页)

第十军如此拼命,是因为他们相信,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能将敌人打退,这次也一样,而且各路二线兵团正从外线涌来,衡阳里面打得越狠,外围将包得越紧。

可这只是一厢情愿,由于薛岳此前在判断和决策上接连出现重大失误,二线兵团早已疲惫不堪,又无生力部队继续加入,兵力完全处于劣势,怎么还可能完成包围?

薛岳早无能力复制辉煌,他所能做的,只有竭力援救衡阳城内的第十军。

1944年8月上旬,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与滇军第五十八军,受薛岳之命,合力围歼醴陵之敌。

第三十集团军可以算得上是二线兵团现状的范例。自第四次长沙会战以来,这支部队南北转战,东奔西跑,为时两月,其间连基本的休息时间都得不到。

时值暑夏,部队伤亡病患既大,又无法取得任何大一点的有形战果,即如第三十四师,士气也不免受到极大挫伤。

浩浩荡荡出来一趟,总不能空着手回去,起码得把账给轧平了。王陵基重新整顿,将部队缩掉三分之一,以充实兵员,保证实际战斗力。

在湘东转战期间,骆湘浦团救助过一个从醴陵逃出的汉剧社。这个汉剧社原在武汉演出,武汉沦陷后,他们不甘做亡国奴,撤到醴陵等地继续为军民演出,及至醴陵陷落,再次逃出,已是彷徨无计,面临散伙危机。

骆湘浦见汉剧社有三十多人,生旦净末丑俱全,便与剧社负责人商量,愿意暂时由团部供应剧团伙食及开支,并雇民夫为剧社搬运服装道具。剧社随后勤部队行动,有机会就为全团官兵及当地居民进行演出。

一个唱戏班子都有饿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孰论军人。接到出击命令后,骆湘浦团十分踊跃,再次作为第34师的前卫主力进至醴陵城东,以接替滇军第五十八军阵地,掩护该军主力对醴陵进行包围。

滇军走时没有留下人移交阵地,时将入暮,骆湘浦闻讯,亲自到前线察看地形。

滇军有一个军,骆湘浦只有一个团,兵少阵地宽,又是夜间匆匆接防,于是他决定抢占八里坳高地,并以固守坳口大道为主,团部及直属连队就地驻扎在坳口后面的一座小村落里。

命令传达之后,就听到八里坳大道前传来枪声。有人提出,团部地点的设置太靠近第一线,一旦有变,缺乏回旋余地,应后退另选地点。

骆湘浦这时也觉得团部选址有些轻率。战场之上,指挥所不宜太过靠前,这是常理常规,但他认为,现在是夜间,枪声就是敌军窥测动静的预警,如果指挥所突然闻声后移,极可能动摇军心。

团部虽然不移,骆湘浦仍不敢有丝毫马虎。他判断,八里坳距离醴陵城很近,日军必然会日夜进行监控。第五十八军黄昏前撤出阵地,骆湘浦团薄暮接防,不可能不被日军侦察得到。

打仗,你得研究对方的心理。日军攻陷长沙后,干什么都是居高临下,他们见接防部队初来乍到,情况不明,能不想着出来捞一把?

骆湘浦指示部队:晚上日军发动夜袭的可能性很大。他还特意叮嘱,在日军夜袭时,各部要坚守阵地,不许擅动,以免造成混乱,为敌所乘。

下半夜,日军果然发动了夜袭。守军严整以待,岿然不动,两度击退其进攻。

天光欲亮未亮之际,骆湘浦登上坳口机关枪阵地,仔细观察昨晚日军发动夜袭的重点区域。

只见那里有一座散居型的村庄,庄前有一片平地,虽然日军已不见踪影,但仍可看到闪烁火光,侧耳听去,间有犬吠之声。

骆湘浦的结论是,日军并未真正撤退,还躲在村庄里,并有发动拂晓攻击的可能。

那座村庄仅零零落落的数十座农家房子,说明这股日军数量不多,兵力对比上,己方首先占有优势。再从地形上看,日军处于平地,只能仰射,川军居于高地,要打的话占着很多便宜。

骆湘浦做了个大胆的决策,他要全线出击,聚歼平地村落里的这股敌军。

之所以说是大胆,是因为自第四次长沙会战起,中国军队一路败绩,无论大小部队,轻易都不敢再跃出阵地,发动硬碰硬的主动攻击。

不过这又是一个聪明的决策。你胆小,对方也知道你胆小,日军常胜骄横,正可以打他个冷不防。

在拂晓到来之前,随着冲锋号响,川军突然杀出,日军在平地上无险可恃,组织不起有效抵抗,欲掉头整理,骆湘浦已预先在其左侧背架了两挺重机枪,满场开花,逐一点名。

当天是骆湘浦团,也是第34师打得最好的一仗,他们消灭日军接近一个中队,打死中队长一名,俘虏也抓到了十多个。

得知第34师在八里坳小胜一场,王陵基很是高兴,经过审讯日俘,又得知醴陵城内仅有日军的两个联队,于是便把三个主力师全部调上去,加紧对醴陵展开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