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笑谈渴饮倭奴血(第7/11页)

第40师团当然没能占领平江,它是这么一回事:第40师团的发报员在播发无线电报时,误把梓江打成了平江,“本师团已到达平江”,实际是“本师团已到达梓江”。

阿南和第6师团还有纠错的机会,但另一个意外的出现,再次拯救了平江。

汨罗江南岸会战即将结束之际,军参谋部获得最新情报,第七十四军正向这一战场增援而来。

早在兵棋推演中,第七十四军就受到阿南及其幕僚的格外注意和重视,视其为“最精锐中央直系部队”。上高会战日军惨遭败绩,第七十四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被日本人称为“虎部队”,此后第七十四军上升为甲种战略攻击军,无军委会命令,禁止用于作战或移动。

薛岳请示调用第七十四军,实乃无奈之举,因为在此之前,其他主力兵团都已在汨罗江南岸被日军相继击溃,这是他手中剩下的最后杀手锏。

第十一军的计划是,结束南岸会战在前,继续向长沙推进在后,第七十四军的突然现身,无疑给他们的计划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一众幕僚经过研究,决定调第6师团与之抗衡。岛村当晚拿着这个方案去找阿南,请求解除第6师团占领平江的任务。

阿南答应岛村,用第6师团替代第40师团,并不是卖人情,而是他本身就想不惜代价地占领平江,以图消灭杨森总部,然而到此也不得不放弃这一念头。

因一字之误已经撤回的第6师团,接到阿南的电报:“不要占领平江”,正好来个顺水推舟。

阿南发起的汨罗江南岸会战,把薛岳的作战计划搅得一片纷乱。

会战尚在进行时,日军一支先遣突击队直插长沙,薛岳误认为日军主力已攻入城内,急忙率领幕僚撤出长沙,由于跑得过于仓促,连密电本都给丢掉了,造成一段时间里,薛岳与军委会失去了联系。

整个战区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蒋介石赶紧致电各军,授权由战区副司令长官杨森统一指挥节制。

第二次长沙会战后,阿南才意识到,不占领平江乃一大失策,顿时把肠子都悔青了。过了一年,他还在为此做检讨,碎碎念地唠叨来唠叨去,埋怨自己怎么如此糊涂,为什么要突然放弃占领平江。

在阿南看来,如果当时能够抓住并摧毁杨森总部,或最低限度使之陷入混乱,中方就会丧失指挥核心,后面也不会出那么多麻烦事了。

阿南的所有麻烦,都是由杨森所引起的。

杨森遇事不怕事,平时照惹事,平江危机解除后,他一边临时调度和指挥整个战区,一边施展自己的新战术,准备到第十一军背后去和阿南开开玩笑。

吸取第一次长沙会战指挥失误的教训,此番杨森不敢马虎,他对日军的进军路线和途径作了认真推敲,然后又率领高级幕僚,在前沿进行仔细观察,最后确证日军仅由湘北正面进犯长沙,平江至通城一线勿需再重兵警戒。

杨森点了状态正佳的夏炯为先锋,自率大军督后,朝湘北潜行而来。

空中一直有日军侦察机竟日监视,第二十军的一举一动,随时可由侦察机电告日军总部,为防止泄密,杨森被迫让部队进行伪装,即尽量打扮成老百姓,以免引起敌机注意。

第133师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了新墙河南岸,日军工兵部队正押着强拉来的数千民工,在赶修从新墙镇到大荆街的公路。

日军师团从甲种、乙种到丙种,兵员、野战能力及火力配备逐次降低,不过即便是丙种师团,也配有山炮兵、辎重兵联队,甲种就更不用说了。在平地作战,这种特种配备往往势不可当。

预防到这一点,第九战区在战前就对新墙河南岸的道路网进行了彻底破坏。尽管第十一军参谋部对此做过研究,但并无更好良策,这使得成建制的坦克和重炮部队在前进途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几乎是寸步难行,最后不得不解除配属,返回原地。

现在日军修路,只是为了向前方输送必要的后勤给养及其辎重,已经没有余地供特种部队开进了。

前方战事越紧,对后勤需求越是迫切,所以日军工兵忙得不可开交,又是修桥铺路,又是填沟平土,根本不知道路旁有那么多的“偷窥者”。

工兵只有几百,都不够第133师塞牙缝的,然而附近大荆街还驻扎着日军步骑兵及后勤部队两千余人,并配有十余辆坦克,此外,新墙镇也有大队日军,如果过早暴露位置,以至打草惊蛇,恐怕会遭到围攻,也达不到破袭目的了。

夏炯在详查地形敌情后,当机立断,决定复制鄂南反扫荡时的战术打法,兵分两路,一路夜袭大荆街,一路夜袭筑路日军,同时阻击新墙镇敌援兵。

负责夜袭大荆街的仍是陈德邵,在第399团以副团长的身份代理团长。陈德邵对夜袭战做了周密布置,组织突击队、便衣队,还从师部调来了一个工兵排,全部轻装携带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