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出来遛遛(第9/9页)

杨森急于寻找新的文娱项目,同时他又有志天下,一心要统一四川,所以也时时在捉摸,如何才能练出更强的强兵。

两种需求汇合一处。有一天,杨森突发灵感,想到要大力提倡体育,其对象不是周围几个人,或是某几名部下僚属,而是整支军队。

从此以后,杨森便有计划、有步骤,大张旗鼓地在军队里推广起了体育。

军中体育普及开来,情形果然大为不同。首先它花钱少,不需要太大的资金投入,无非是买些篮球、铅球或标枪之类,其次是玩不厌,每天打场球,第二天还盼着再来一场。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杨森本人就兴趣浓厚,他肯在这上面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

杨森专门在成都创办了一所体育学校,除充实教育设备外,还延揽国内外体育专才担任教授。杨森把他部队里所有年轻力壮的军官,都分期分批地送到这所体育学校受训,其认真程度,一如在举办军校培训班。

觉得部队体育水平上去了,杨森即以团营为单位,组织体育竞技比赛,并利用各种机会与民间高手们进行切磋。

杨森主川两年半,共举办了两次省运会,省运会的各项冠军几乎全部为第二十军选手所囊括。统一之战后,不管如何落魄,也不论行军何处,驻防哪里,第二十军一定是球不离手。每到一个地方,他们也必定要和当地运动员开展友谊赛。

抗战时期,军中体育继续成为杨森独树一帜的练兵法宝。他在平江县城建起一座大型体育场,需要时用于集会,平常就供军队和老百姓举行各类比赛所用。

驻军平江的第一年,杨森便举办了平江军民联合运动会,第二年广发英雄贴,邀请湖南各学校派代表队参加。此后,平江一连举办了五次大型运动会,使得这座小县城,俨然成为湖南省的体育中心。

在第二十军内部,体育训练逐渐与操典训练、射击劈刺并驾齐驱,成为练兵的第三大科目,而且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别人练兵都是时间越长越好,杨森独不以为然。他认为,一名新兵要是认真训练,只消两个月就可以上阵打仗,时间拖得太长,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这两个月,一个月用来进行精神纪律训练,也就是出操,一个月用来进行纯军事训练,其时间分配为,每天早上射击劈刺,从下午到黄昏,就全部是体育锻炼,在提高士兵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借以培养其斗志。

杨森的这一做法曾引起很大争议,一些部下僚属都表示反对,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作战间隙的训练时间相当紧张,体育训练属于旁门左道,业余时间玩玩还可以,放到主课上来,这不是白白耽误时间吗?

杨森正色相告:“不然,体育这一科目,比什么都要紧。”

第二十军居于平江最前线,作战相当频繁。

要打仗,自然就有伤亡,有时伤亡还很严重,这就需要尽快补之以新兵。一般的规律是,新兵越多,部队战斗力下降越厉害,这也是很多友军包括一些川军都畏惧作战的原因。

杨森不怕打仗。因为不管如何补充,第二十军的整体战斗力都没有太大的下降,不但如此,随着仗越打越多,具备更多作战经验的部队,在战斗力上反而还呈不断的上升趋势,在这其中,体育练兵当然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