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财政乱局(第11/14页)
孔氏夫妇结束欧洲之旅动身回国之时,打子文耳光的条件已经具备。这是宋氏家族历史上颇有教训意味的一个时刻:家族内部不同成员间发生了利益冲突,从而带来了惨痛的后果。
了解一下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非常重要。1933年4月,孔祥熙恰好在子文动身去欧洲和美国之后返回中国。如此一来,孔祥熙这只金融界的老鼠就可以趁着宋子文这只老猫不在家的机会随便玩了。
子文一直竭力让蒋介石紧缩反共方面的预算。但是,子文一离开,蒋介石便狡猾地任命孔祥熙担任中国中央银行的总裁,命令他多印钞票。4个月之后,子文从美国返回,发现蒋介石已经比预算超支了6 000万元用在他最近的一次“剿共行动”上。让妹夫蒋介石得逞的正是他的姐夫孔祥熙——家庭成员之间斗智斗勇,其中一位利用另一位来战胜了第三位。子文对孔祥熙的行为非常恼火,对蒋介石的表里不一也气愤不已,他急匆匆地去面见委员长。正是这次见面引发了最终的争吵,最后蒋介石扇了子文一记耳光。随后子文辞职了,孔祥熙取代他的位置担任财政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
不过,孔祥熙为此要负多大的责任呢?他仅仅是做错了事,是一个被蒋介石利用(也被霭龄利用)来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好心的傻瓜,还是事先已经知道他这么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这一点Long Bar酒吧里的那些人从来没有得出定论,就连端纳也不能确定。“他的话一文不值,”端纳在1928年被孔祥熙骗过一次之后,在信中向一位朋友抱怨说,“他没有坏心,但请上帝让我们离这样的好心人远一些吧!”
如果说孔祥熙是个傻瓜的话,那他也是像狍子的那种“傻”。
接过子文的职务对孔祥熙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晋升。不过令人头疼的事情也接踵而来,要不是他,一般人还真的顶不住。1933年11月6日,孔祥熙宣布就职。他在就职仪式上以财政部部长的身份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要求全国人民自愿为反共运动捐款,并直言不讳地宣称“剿共”运动的成功比平衡国家预算更重要。这些话是他为破坏子文苦心孤诣5年建立起来的财政紧缩制度而打出的第一记重拳。
12月16日,孔祥熙把香烟税提高了50%,上海有12家卷烟厂应声倒闭。
像子文之前所做的一样,在筹措经费方面,孔祥熙也主要依靠发行债券,条件也与子文当初提供的一样具有吸引力。到1934年中,上海各家银行超过1/3的收入都与政府绑在了一起。这给农村和工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本该用于向工业和农业提供贷款的资金却通过债券流到了蒋介石及其军队的手里。实在是没有比购买孔祥熙的债券赚钱更有吸引力的事了。国内银行用白银来购买债券,这些银子通过国内金融市场,沿着长江运送到乌烟瘴气的金融港上海。有两年的时间,各家银行把自己的银行储备都用来购买南京国民政府的债券,可谓兴盛一时。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农民和农村经济则陷入了一片萧条之中。
银行家们短时间内拥有的这片伊甸园不过是傻瓜的天堂。一段时期以来,世界其他地方一直处于大萧条之中,现在这条大蛇已经慢慢侵入了上海。1933年,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同时为了满足受经济下滑冲击的西部以矿产为主的几个州的需求,美国财政部开始用白银作为国库储备。国会给白银的定价是每盎司[5]50美分。对上海的金融家们来说,这意味着,如果他们不购买南京国民政府的债券,而是把他们手中的白银出售到美国,就可以赚取10%的纯利润。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中国的白银快速流向美国,债券销售陷入停顿。白银外流造成中国金融市场紧缩,银行贷款利率急剧增加,这些确实给赤字财政带来了威胁,现在南京国民政府连自身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孔祥熙茫然不知所措。他能想到的阻止中国白银外流的唯一办法就是宣布实行禁运。这位财政部部长宣布:“在接到下一次通知之前,严禁进行外汇交易。”没人理会政府的禁运政策,于是政府制定了更加严厉的政策。如果堵不住白银外流的口子,那就征税。1934年10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一项声明:“鉴于白银价格涨幅已与一般商品价格很不相称,为了保护中国经济利益,维持中国货币稳定,现决定自10月15日起对白银出口征收关税。”这项声明决定对白银征收10%的关税。虽然还有不少人进行走私,以避开关税,但大部分交税的人在纳税之后,其白银价格已经与英美市场上基本一致。如此一来,白银外流停止了,但此时上海的白银储备已经流失了一半,并且孔祥熙的禁运政策也让中国货币贬值了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