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姐妹殊途(第9/12页)
……回到抚州之后不到一小时,我们得到消息说,晚上发生的事情,是因为城门上执勤的士兵在黑暗中把坐在几辆卡车中的我们自己的士兵误认为是敌军。争执过程中,卡车上的一个人放了一枪,激怒了城墙上的守军,于是城墙周围的士兵们一起朝着这群假想的敌军开火。第二天上午,引发此次事件的那些人都受到了军法惩处。对此我感到非常遗憾,不过,为了维持纪律,这么做也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不明真相的时候,我也没有感到一丝恐惧。当时我的脑子里只有两个想法:首先,含有我们行动计划和军事部署的那些文件绝不能落入敌军之手;其次,如果我被俘,一定要选择开枪自杀,这样可以死得干净体面,也更加可取。因为如果女人落入敌人手里,将会受到难以言表的侮辱和摧残。
除夕那天,我丈夫带着我到附近的山上散步。我们发现了一株开满白色花朵的李树。这真是一个吉兆啊!……他小心翼翼地折了几枝下来。回来后,我们点上蜡烛,他把那几枝花装在一个小竹篮里送给我。这是他给我的新年礼物!我想,从这一点你已经不难看出我愿意与他生死与共的原因了吧:他既有战士的勇敢,又有诗人的情怀!
美龄文中描述的这场战役是纳粹德国最著名的战略家之一汉斯·冯·塞克特将军为蒋介石精心策划的。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蒋介石请求他给予军事援助,于是希特勒便把冯·塞克特和乔治·魏采尔中将派到了中国。委员长决心“剿灭”共产党,而不是抵抗日本人,这一点很符合希特勒的心意。塞克特制订了一项耗资巨大的战略计划,这迫使蒋介石不得不超预期地从宋子文掌管的银行金库里掏银子出来,最终导致两人在1934年8月的时候大吵了一架。
塞克特让蒋介石在江西的红军占领区修建了数百英里的公路,还要求他修建了成千上万个混凝土防御工事,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之下用坦克和装甲车发动进攻。随着国民党地面部队一步步向前推进,修建的混凝土碉堡也越来越多,敌人逐渐陷入了国民党的包围圈。塞克特的战略给山区的百姓带来了饥荒,他的焦土政策也使得许多村镇被夷为平地。有关死亡人数的统计,各方面的数字出入很大。美国外交官柯乐博说参加此次军事行动的国民党军队有70万人,面对的是15万人的共产党民兵。埃德加·斯诺认为此次战役死亡的共产党有6万人,被杀害或饿死的总人数则有100万。按照这个统计,在这100万死亡人口中,至少有94万人不是共产党人。
1934年,美龄和委员长在气候凉爽、松林环绕的风景名胜牯岭度假,其间美龄还接见了也在此地休假的英国和美国的传教士们。据传教士们反映,蒋介石政权的政府红利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沾不到边。委员长现在已经“控制”了中国相当大的一片疆域,但老百姓对有关统一和发展的宣传根本就不关心。这些传教士们指出,如果南京国民政府期望得到外国政府和外国资金的支持,蒋介石就必须拿出让在中国的外国人感到满意的社会福利计划。毕竟,现在正处于“新政”[5]时期。
美龄很快就抓住了他们讲话的核心。她向蒋介石提出了一项建议,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答应了。美龄便把那些传教士们找来,一起商讨制定中国“新政”的细节。这一政策后来被美龄称之为“新生活运动”。她首先提出了中国的四种美德:礼、义、廉、耻,并按照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重新设计这些美德的具体内容。她的“新生活”标准体现了人们熟悉的美国信条:“吐痰在地,在所禁忌;行路走动,安全第一;举止稳重,步武整齐;走路靠左,上车莫挤;窗牖多开,通光通气;捕鼠灭蝇,习劳勿逸;漱口刷牙,黎明即起;饮食养生,莫恣油腻;互救灾难,和洽邻里;端其听视,走路莫急;小孩清洁,零食勿给;厨房厕所,净扫仔细。”
美龄声称:“只有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人们才能认识到‘新生活’的真正含义。”
各种新奇的事情开始不断发生。中国儿童团团员们拎着木头箱子在全国各地的城市街头执勤。看到有人歪戴着帽子或者嘴里叼着香烟走过来,就会有一位小团员上前拦住他,然后站到木头箱子上,把帽子给他扶正,把香烟从他的嘴唇间扯下来扔到排水沟里,然后给这个人敬个礼,再从木头箱子上下来,静等下一个倒霉蛋。
中国人对这个运动并不热心,而外国人却非常满意。意识到取悦委员长夫人的重要性的那些政府官员们纷纷支持这场运动。热心过度的军队指挥官们急于取得委员长夫人的欢心,派出恐怖的执勤队,看到谁在大街上吐痰就上去痛打一顿。要是有人走路拖着步子,或者在饭店吃饭时喝葡萄酒或白酒,或者点的菜超过四菜一汤,或者给服务员小费等,只要被执勤队发现了,就会被拖出去挨一顿棍子。(从那之后,为了骗过无处不在的儿童团团员,饭店工作人员都把白兰地和葡萄酒装在茶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