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姐妹殊途(第11/12页)
这两个特务机构都得到蒋介石组建的蓝衣社的帮助。虽然它是模仿欧洲法西斯狂热分子社团组建而成,但同时也像极了日本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狂热崇拜日本皇军的组织:黑龙会。蓝衣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中国,他们先是聚在一起商定计划,然后便组织实施各种政治暗杀、清除腐败官僚和“国家公敌”。蓝衣社共有10 000名成员,负责管理他们的军官则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青帮学员。南京政权里的每个有实力的派系都有代表加入蓝衣社,其中包括以陈氏兄弟为首、以南京“中央俱乐部”开头字母命名的“CC系”,以及以国防部部长何应钦为首的所谓的“黄埔系”。此外,蓝衣社的成员中还包括那些既不忠于国民党也不忠于军队,而只听命于戴笠和杜月笙的职业杀手。蒋介石为他们举行了结拜仪式,让他们把手指刺破,把滴出的血混合到一起,成为歃血为盟的拜把子兄弟。
“从幼儿园到坟墓……整个国家都要实行军事化,”担任《经济学人》杂志驻中国记者多年的布莱恩·克洛泽如此写道,“他们的目标是毫无廉耻地实行极权主义。尽管蒋介石自始至终都貌似虔诚地辩称自己一直致力于民主政治,但他与蓝衣社也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蓝衣社的成员有很多还是他领导下的黄埔军校毕业生,这一点毋庸置疑。”
让宋美龄引以为傲并得到其夫果断支持的“新生活运动”充其量不过是蓝衣社的一个公开延伸,一种把儿童团、基督教青年会和外国教会社团纳入蒋介石的全国军事化之下的举措。截至1936年,由于蓝衣社成员狂热凶残,胡乱杀人,给“新生活运动”蒙上了恶名。当年的《文摘》杂志如此写道:“最有可能带来混乱的是蒋介石‘蓝衣社’中的那些恐怖分子,他们以平民身份行排外之事,通过爆炸、刀杀和枪击等方式胡乱杀人。这个一度对蒋介石有用、现在已经失去控制的组织变成了一个弗兰肯斯坦[8]式的怪物。”
陈氏兄弟把持的中统对邓演达进行严刑拷打,最终将其绞死之时,备感震惊的并不只有庆龄一个人。
支持蒋介石时间最久也最坚定的一个人此时已经忍无可忍。他就是北京大学前校长、光复会的右派领袖蔡元培。直到邓演达被害之前,他还一直效忠于蒋介石及其他青帮首领们,还曾为蒋介石和宋美龄宣读过婚书。作为回报,蔡元培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之一的监察院院长。他还担任过教育部部长一职,负责重组全国的大学教育体制。但是,看到这个新政权的所作所为,蔡元培开始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正在帮忙产下一个怪胎。他看到侵犯人权的事件到处都在发生。
跟许多其他右派分子不同的是,蔡元培是一个造诣颇深的学者,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想把他长期蒙在鼓里是不可能的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良心自省之后,他辞去了政府中的主要职务,组建了中央研究院,一所进行高级学术研究工作的顶级机构。蔡元培还公开跟庆龄站在一起反对蒋介石,并与她一起建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蒋介石把任何一位与他作对的人都归为共产党,该同盟的主要目的就是同蒋介石的这种阴险毒辣的活动作斗争。由于当时人们普遍害怕“赤色分子”,蒋介石这样做就可以在“理智而又正直的那些人”的赞许声中,随心所欲地逮捕、监禁、拷打、“清洗”或者处死任何人。
该同盟最初策划了很多行动,其中之一就是解救中国共产党前领导人陈独秀。陈独秀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可怜书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不过,该同盟的行动没有取得成功。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时候,中央研究院中的一位与蔡元培最亲密的同事杨铨被蓝衣社的人暗杀。杨铨是一位工程师,曾在康奈尔大学上过学,政治上非常活跃。杨铨与蒋介石和杜月笙等人都很熟悉,知道南京政权运作的内幕情况,说话又是口无遮拦,因此无形中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1933年,杨铨很显然是发现了蒋介石和国防部部长何应钦不愿意阻止日本人入侵满洲里、热河,并越过长城入关的个中缘由,这给企图谋杀杨铨的人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得知杨铨被害的消息,蔡元培震惊不已。他辞去了在政府保留的全部职务,并发表公开讲话表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厌恶之情,宣告彻底退出政界。
蒋介石对5位追随文坛领袖鲁迅的中国一流作家加以残害,标志着其政权已经走上了极端。鲁迅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神情和蔼,对国民的悲惨生活怀着深深的同情。他最著名的小说是《阿Q正传》。小说描写了一个目不识丁的苦力因为不理解1911年的辛亥革命,继续过着屈辱的生活,但他总能为自己的各种失败找到理由。最后,他因一项自己并没有触犯的罪名而被判死刑,在赶赴刑场的路上,他依然兴高采烈地唱着一句京剧里的著名唱词:“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个故事意在讽刺个人和国家的堕落,而这种堕落正是那些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麻痹大众的权力造成的。鲁迅通过这篇小说传达的信息是,只有农民自己觉醒,摆脱麻木不仁的状态,并参与到革命当中,中国才能复兴。他认为:“共和国建立之前,我们是奴隶。成立之后,我们成了前奴隶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