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11/28页)

如果想了解书圣王羲之的字到底有多牛,听我说再多也没用,建议您还是上手临上几行。当然,入手最好的,还是《怀仁集王字圣教序》。

淝水之战

自先秦时士人自我意识觉醒后,

中国文人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在强权功名和人格尊严之间,如何抉择?

有没有平衡之道?尤其是魏晋以来,玄风大畅,道家、儒家互相糅合,

士大夫们更要在名教与自然、济世与独善、功名与天性之间,

找到一条折中的安身之道。

三次北伐

兰亭雅集后第二年,东晋大将军桓温举兵北伐。

北伐,成为东晋一朝努力想要达成却又一直不那么积极的梦想。毕竟偏安一隅,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理所当然;但人是有惰性的,在江东待习惯了,舒舒服服的,也没人愿意真正辛苦地北上折腾。

所以,“北伐”逐渐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借口,成为东晋权臣建功立业、震慑朝野、树立威望的手段。正因如此,桓温北伐的冲动,就远比其他人来得真切。

353年正月,桓温上书废殷浩为庶人,从此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一把手。同年二月,他率步骑四万北伐前秦。这次北伐很有成效,一直打到关中长安,前秦军队节节败退。可惜桓温太过大意,原本打算用作军粮的麦子被前秦军队提早割去,导致军粮不济,眼看功亏一篑,桓温只好退回江陵。

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这次桓温自江陵出发,一路非常顺利,甚至收复了洛阳,修葺了皇陵。可惜当他返回荆州之后,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洛阳也被前燕慕容氏占领。

两次北伐,虽然都没有最终成效,但是毕竟弘扬军威、震慑敌人,所以桓温在东晋的权势越来越大。

桓温自视甚高,常常自比刘琨。第二次北伐后,他带回来一个老婢女,这个老婢女曾经就服侍过刘琨。老婢一见桓温,就不住流泪。桓温问什么原因,老婢说:“看到你,我就想起当年的刘琨刘司空。”

桓温听了非常高兴,就赶紧问:“哪里像?”

这老婆婆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仔细观察了半天,然后实诚地说:“脸很像,但是薄了点;眼睛也像,但是小了点;胡子像,但却是红色的;体格也像,不过矮了些。声音,声音也像,但是相比起来,尖了不少,像个女人。”桓温听了,心想你这是夸我呢是骂我呢?这还叫像?为此郁闷了好几天。

365年二月,晋哀帝司马丕在太极殿西堂逝世,年仅25岁。皇太后褚蒜子下诏,命司马丕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奕继承大统,是为晋废帝。

桓温手握重兵,权势熏天,到了368年,桓温官拜大司马,掌握朝中一切军政大事,他距离皇帝的宝座,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权力这东西,一旦沉迷其中必然无法自拔。桓温篡位的野心越来越大,但和前代权臣诸如曹操、司马懿、王敦等人相比,桓温自有一种光明磊落的气概。

有一天,他躺在床上,对亲信感叹说:“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甘于现状的话,死后肯定要被司马昭、司马师两人笑话,接着就说了一句千古名言: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晋书·桓温传》)

不能流芳百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年吗?

他是这样想的,也的确是这样做的。366年,桓温再次发兵,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出兵,北攻前燕,进行第三次北伐。按他的想法,这次北伐再建立功勋,回来就直接夺权篡位。

桓温文武奇才,打仗能行,说的话也都非常经典。大军途经金城,桓温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一不小心,又说了一句千古名言: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晋书·桓温传》)

感于时光的流逝,桓温扶着枝干,拿着枝条,竟潸然泪下。

然而,这次北伐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桓温到达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却被燕国大将慕容垂切断粮道,不得不再次退回。这个慕容垂不是别人,就是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英勇祖先之一。

前秦和前燕联手,慕容垂又趁胜追击,桓温狼狈不堪,军队死亡三万多人,大败而归,这就是枋头之战。枋头失利,东晋军队节节败退,许多原来收复的州郡,又重新投靠少数民族政权,淮河以北的土地,基本都重新丧失。

桓温三次北伐最终失败,主要原因都是粮草不济,可见他是孤军深入,没有后援。事实上,东晋朝廷也怕他功劳太大,回来就图谋篡位,也巴不得他失败。所以,桓温北伐注定是没啥结果的。不过这样一来,晋朝复兴大业就再也没有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