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始倡玄学——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第10/17页)

如果按照汉代学者的思维来解释:你梦到了蛇,你潜意识就是在渴望男性的阳具。但是王弼的观点要开明得多,王弼认为,你不能把“梦里的蛇”变成一个固定解释,否则梦境不变得太过死板呆滞了吗?还反映什么潜意识啊?这种见蛇就说阳具的说法,太武断、太呆板,根本无法认识深层含义。

在王弼这里,梦中的蛇,可以代表阳具,可以代表恐惧,可以代表柔软,可以代表邪恶,甚至可以代表绳子,可以代表一切的一切,只要符合“蛇”的特征,就都可以。

这样一来,才有可能真正深入梦境,真正了解人的潜意识。

既然“象”的含义不确定,可以多样解释,那么王弼进一步认为,对经典的理解,就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要“忘象”才能“得意”。

举个例子,王弼以前的东汉学者,在解释儒家经典的时候,非常教条。假如要解释《论语》中“回也闻一以知十”这句话,就会在“一”和“十”这两个数字上下功夫:为啥是“一”和“十”呢?为啥不是“二”和“九”呢?圣人是不会胡说的,这数字也有莫大的秘意!于是开始牵强附会,解释得天花乱坠、奇形怪状。

王弼就说,别这么死磕啦,“一”啊“十”啊都属于文字表象,只是一种比喻,这句话是形容颜回很聪明,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已,压根不必拘泥于这些数字的含义。

对于汉代的学风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崭新的思路。

发现了没?我们今天解释这些话,用的思路,就是王弼的!

王弼的思想影响了整个魏晋以后的中国人,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我说“小明杀鸡给猴看”,您一定不会理解为:小明真的当着猴子的面杀了一只鸡。您会知道,这句话是个比喻,猴子、鸡,都是为了说明道理的“象”而已。比如小明爸爸谦虚,说自己的儿子小明是“犬子”,您一定不会理解为:小明就真的是一条狗,您知道,“犬”也是一个“象”。

不得不说王弼太牛了!他这些观点所改变的,不是对一两句经典的解释,而是改变了一种思维方式!这么牛的人,在提出这些观点的时候,才二十来岁。

估计是老天怕他活太久,怕他整出太多新花样,所以早早就把他给收回去了,王弼只活了24岁。

曾经碰到有人跟我谈《周易》,说《周易》是神佛所传、是外星文明、是史前文明、是天书,好好努力学到六七十岁,估计才能摸到一点门路,年轻人不可能了解《周易》。

我当时就想反驳他,想问他知不知道王弼。后来一想算了,这种人,即便告诉他有个二十多岁的王弼是如此牛,他也会有各种狡辩。《周易》都能是“神传”的,王弼就不能是神仙变的吗?

王弼还有好几个观点,都很牛,不过本书就不多介绍了。

总之呢,在何晏、王弼等人手里,确立了魏晋玄学的基本命题,也确立了与传统学术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清谈”和玄学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后人但凡说清谈,必然要提到玄学;说玄学,必然提及清谈。

所以,何晏和王弼是魏晋玄学真正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应璩和养生诗

就在何晏、王弼等人大畅玄风的时候,曹爽的势力也到了颠峰。

曹爽为了建立威信,贸然行动攻打蜀国,结果大败而归。回来后也不反思,反而和身边几个小兄弟胡整乱来,由着性子随意变更制度。势焰熏天,无人能及。许多大臣都谏言,希望曹爽能稍作收敛,但曹爽怎么会听呢?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见状,遂隐忍不发,借口生病,不再上朝议政,暗中开始谋划着一盘大局。

魏明帝托孤的时候,就怕曹爽昏聩,所以给曹爽安排了一个办公室主任(大将军长史)——名臣孙礼,希望能在关键的时刻帮到他。可惜,曹爽觉得孙礼不听话,就把孙礼外放去做了扬州刺史。

孙礼不在身边,曹爽就更加肆无忌惮。他控制朝政,独断专行,甚至朝廷的贡品都是他先挑选,剩下的才送进皇宫——权臣干的这些事,说到底都差不多。

但是,大将军办公室还得有人管啊,于是,应璩就被任命为新的办公室主任。

应璩,是建安七子之一应玚的弟弟,也是很著名的文学家。看到朝政混乱,曹爽蠢行,应璩很是焦心,他不断规劝曹爽。我们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了,肯定没用!

于是应璩就做了一组《百一诗》,以讽刺朝政、规劝曹爽。

为什么叫“百一诗”呢?历来有好几种解释。有人说这是组诗,一共有一百多篇,只是大部分遗失罢了;有人说这诗一共一百个字,所以称之“百一”,也有人说是含有“百虑岂无一失”的意思。总之,这组《百一诗》,语言平实,自问自答,讽喻意味很明显。这组诗,成为后来的劝世警句、格言诗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