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6/8页)

这个主意实在太简单了,以至于让诺斯很难相信它真能奏效。然而马斯基林的实验确实具有说服力。至少在理论上,苏伊士运河的确有可能消失在一片光海中。

一九四一年秋天,北非的英军拥有的强力探照灯少得可怜。几台可用的探照灯必须在多处可能遭受敌军轰炸的地点之间移动,只要情报出错或判断失误,德军的轰炸机就会一路畅通无阻跨越夜空而来。马斯基林知道,即使为了保护运河,也借不到很多探照灯,因此每台探照灯的灯光都必须加强。

许多幻术都是靠简单的光影效果实现的。对于光线特性的了解与运用,马斯基林可说是专家。正因为他对光学具有极透彻的知识,才能让数不清的“鬼魂”现形或消失,让数不清的助手被“斩首”,而现在,也才能让隐藏苏伊士运河的计划成真。

理论上,对他这位经常让非现实的鬼头在舞台飘浮的人而言,制造出一台强力探照灯应该轻而易举,只要在灯泡四周适当地安放锡制反射板,就能增强亮度。至于反射板该做成什么形状、以何种角度放置才能让光束达到最远的距离,就需要不断的实验了。这并非什么困难的工作,需要的只是时间。“我还以为大学毕业后就可以摆脱这种不断尝试又不断出错的梦魇了。”诺斯抱怨道。他们不停实验,裁切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钻石形等不同形状的反射板,安置在格雷厄姆用垃圾筒和军用手电筒制造的“探照灯”四周,如此持续数日。

做法似乎不可胜数,魔术帮在九月份花了两个星期,几乎把所有组合都试遍,最后才把二十四片扇形反射板焊在一箍钢圈上,然后套在探照灯上,以此造出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接下来,魔术帮移出工坊,借来一台真正的探照灯进行实物测试。这个名为“迷幻灯”的装置,可将原本单一的探照灯光束分成二十四道,每道在空中覆盖的范围几乎和原本的一样大,又能笔直投射至九英里的高空。测试期间,马斯基林经常亲自搭乘奥斯特侦察机观测迷幻灯的效果。他大致满意,却也发现若能再加以改进,让这二十四块反射板快速转动,就能在空中制造出更强大的旋转光影效果。

他找来一位电气技师合作。他们把每片反射锡板都拴在一个由小型汽油引擎提供动力的旋转铁圈上,旋转速度可轻易加以调整。调整后,原本射上天空的条状光束已变成喷雾状,而且速度快得令人目眩。总算,马斯基林对成果完全满意了,便积极安排一场正式的展示,邀请防空部队和空军的军官。和以前一样,他会陪同这些军官乘坐飞机,从飞行员的位置考察迷幻灯的效果,地面部分则交由诺斯负责。

为了测试喷雾灯光的实际价值,看它是否对飞得比奥斯特侦察机还高还快的飞机也有效,空军提供了一架美制的达科塔C-47型运输机,以及一架快速喷火式战斗机。马斯基林还邀请到开罗大学知名光学专家索耶教授前来参加。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晚上,这两架飞机一起飞上北非沙漠一万两千英尺的高空。马斯基林和索耶坐在达科塔运输机中,透过薄薄云层俯瞰地面。在他们上方是满天星斗,下方的地面则是一长串小船的灯火,沿着蜿蜒的尼罗河形成一条灯河。然而,随着运输机逐渐深入沙漠,那些象征文明社会的灯火便渐渐模糊了。

当开罗市已小到成为地平线上一颗明亮的宝石时,马斯基林请飞行员发出信号,通知负责操控迷幻灯的组员开始行动。

诺斯接到通知,便打开迷幻灯的开关。“各位,别忘了戴上护目镜。”他提醒组员。就连挤在几码外一辆卡车里的观测员也戴上了防光眼镜。

灯光缓缓亮了,在黑色绒布般的沙漠中形成一小点光斑。光束照向飞机的左侧,一开始呈暗棕色,然而随着亮度慢慢增加,棕色变成了橘色,又变成黄色,之后是明亮的银色,最后呈现一片花白。完完全全的白。二十四道白色光束划破夜空。有几道打在薄薄的云朵上,反射出暗灰的颜色,但其他光束都毫无拦阻地射向天空,飞向那不可知的宇宙深处。

两架飞机的飞行员立即调整航线,朝那片光亮飞去。马斯基林把脸紧贴在机舱玻璃窗上,满意地看着那些光束高高射入天空。

地面上,在法兰克·诺斯的指挥下,一切都井井有条。他一一检查各岗位的人是否都戴上了护目镜,并告诫他们不可直接看向旋转光束。“记住,千万别把视线抬高。”他指示道。

灯光的亮度达到最强后,光束便旋转起来。起初转得很慢,优哉游哉地在直径八英里的圆圈中晃动。逐渐,它们加快了速度,像游乐场的旋转飞轮似的增加了冲力,开始快速旋转,亮晃晃的光束闪耀天空,拼命旋转,缠绕成一道巨大的光束龙卷风,瞬间撕裂了两架飞机前方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