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战长沙(1941年12月~1942年1月) 一战成名(第11/12页)
如果不是日军做最后的死攻,那就是他们准备撤退了。薛岳认为后者的概率更大。对他来说,长沙守住了,会战任务只完成了一半。“天炉战法”的关键虽在于守住长沙,不叫炉底破了,但却不是最后的目的。最后的目的在于,外围各路人马的合围,以对日军取得最大的杀伤效果。
现在,日军有了撤退迹象,但要不要马上下达总反攻令呢?
萧之楚第26军则已完全进入攻击位置。但经粤汉铁路回撤的欧震第4军只有先头部队抵达长沙城外。王甲本第79军呢,前锋虽已与日军接战,但主力还没进入预定区域。此外,军委会特拨来的一个战车营正经湘桂铁路而来,刚到衡阳地区。
薛岳征求参谋处长赵子立的意见。
赵子立说:“从新墙河到长沙,敌军已连续作战十一天,现在到了疲惫的顶点;对我军而言,虽第4军和第79军主力还没到位,但不影响战局。第20、26、37、58、73、78、99军等部队都已蓄势待发。作为湘北部队的第20、58、37军在新墙河、汨罗江沿线曾与敌军恶斗,但却无伤根本,仍保持着充沛和完整的战力,且都已进入预定区域。从北面的平江到南面的浏阳,我军已构成绵延200里的侧击态势。除金井和春华山两地有敌人踪迹外,浏阳河以北各要点都被我军掌握。如此时不发动反攻,万一长沙城下的日军开始有步骤撤退,那么一切就将前功尽弃。”
薛岳仍有些犹豫,因为此时从广西柳州北返的王耀武第74军,刚刚离开衡阳,正向株洲急进。全部进入长沙地区,还需要48小时。在静思了三分钟后,薛岳决定不等第74军等部队到来,立即发动总攻。
就这样,1月4日黄昏,薛岳在岳麓山爱晚亭指挥部下达如下命令:“以4日为最后期限,开始攻击,挺进至第二攻击线。务须勇往直前,彻底歼敌,如敌军由某部队作战地域内逃脱,对其各级指挥官及参谋人员给予严惩!”
具体部署上,薛岳以罗卓英为南方追击军总司令,指挥欧震第4军、彭位仁第73军、萧之楚第26军、王甲本第79军由南至北从正面追击;杨森为北方截击军总司令,率领杨汉域第20军、孙渡第58军遮断长岳古道,切断日军退路,在福临铺、古华山、影珠山、长乐街一线次第围堵;王陵基为东方截击军总司令,率由赣入湘的夏首勋第78军以及陈沛第37军主力(临时指挥)在金井一线由东而西侧击;傅仲芳为西方截击军总司令,率自己的第99军由西而东侧击;第37军李棠第140师为独立挺进军,攻击新墙河之北的日军。
军委会对第74军、战车营等部队还没到达的情况下即发动总反攻有些微词,但亦认为薛岳掌握着最新的战况,当从之。所以,蒋介石随后也下达了电令:“此次会战,举世瞩目。各部务必不惜任何牺牲,发扬高度攻击精神,施行坚决勇敢之包围,聚歼残敌,以求获得空前胜利与光荣战绩。”
1月4日深夜,长沙电灯公司第10军军部的电话又响了。
薛岳:“我各部已进入指定反攻位置,你再坚持一夜!”
李玉堂:“坚持一夜?”
薛岳嗓门马上高了:“什么?!坚持不了?”
李玉堂一哆嗦,解释道:“不是不是,我的意思是,坚持一夜就行?”
薛岳舒缓了一下语气,说:“对。”
李玉堂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长沙城外的第3师团和第6师团,丰岛和神田,正安排撤退的顺序。当他们想走的时候,发现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有人问了:日军那边不还有个第40师团么?长沙打这么热闹,他们在哪儿?连个接应都没有?
他们还在金井。师团长青木成一不是不想增援南面的两个师团(其实到了后来还真是不想接应),而是自己已经到了泥菩萨过河的地步。在金井一带,日本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围攻第40师团的陈沛第37军。饿着肚子的日军发现周围村庄全部坚壁清野,想找粮食都没地儿,在村口的墙上,还用日文写有这样的话:“湖南是日本兵的坟墓!”
所以说第40师团的遭遇不比长沙城外那哥俩儿更好。
举个例子。1月3日深夜,该师团司令部转进到金井西四公里处的打鼓岭,驻扎在一排房子里。就在午夜时,突然一声巨响,一发炮弹在师团长青木的房子旁边爆炸,整个屋顶被掀翻。再偏几米的话,这名中将就连全尸都找不到了。
其实阿南惟几下达撤退令后就已经叫第40师团接应从长沙被撤的友军了。
第40师团通过侦察机的指示,最后才得以从陈沛第37军的包围中金蝉脱壳。师团长青木将龟川联队留在金井掩护师团侧背,主力则向春华山进发。在途中,开路的户田联队得到日军航空兵补给的十发山炮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