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12页)

荀子曰: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及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非十二子篇》,《荀子》卷三页十三至十四)
又曰: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天论篇》,《荀子》卷十一页二十四)
《吕氏春秋》曰: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者,齐国也。道术难以除患。(《吕氏春秋》无此句,据《淮南子》补)愿闻齐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得政,譬若林木无材而可以得材。……骈犹浅言之也。博言之,岂独齐国之政哉?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当。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执一篇》,《吕氏春秋》卷十七页十九)
又曰:
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田子听之毕而辞之。客出,田骈送之以目。弟子谓田骈曰:“客士与?”田骈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敛,士所术施也。士所弇敛,客所术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骨节早成,空窍哭历,身必不长。众无谋方,乞谨视见,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恶予,国虽大不能为王,祸灾日至。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谨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悦,而心甚素朴。”(《士容篇》,《吕氏春秋》卷二十六页二)
所谓《慎子》逸文曰:
鸟飞于空,鱼游于渊,非术也。故为鸟为鱼者,亦不自知其能飞能游。苟知之,立心以为之,则必坠必溺。犹人之足驰手捉,耳听目视,当其驰捉听视之际,应机自至,又不待思而施之也。苟须思之而后可施之,则疲矣。是以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济。(《慎子》,《守山阁丛书》本,页十三)
就《天下篇》所说观之,彭蒙等之学说有五要点:
(一)“齐万物以为首”;
(二)“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
(三)“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
(四)“无用贤圣”;
(五)“块不失道”。
“齐万物以为首”者,以齐万物为其学说中之第一义也。“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物虽万殊,就此方面言之,则固无不齐也。就“大道”之观点,以观万物,则见平等齐一,无所谓贵贱好坏之分。所谓“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也。“辩”者,即对事物加以种种区别也。若对事物加区别,而有所选择取舍于其间,则必顾此失彼,得一端而遗全体。所谓“选则不遍,教则不至。”盖有所选,则必有所不选;有所教,则必有所不教。《庄子·齐物论》所谓“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庄子》卷一页三十一),即此意也。“大道”既视万物为平等齐一,“包”之而不“辩”之;故曰“道则无遗者矣”。
以此道理应用于人生,则吾人之处理事物也,因其自然,任其自尔而已。吾人之自处也,“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而已。盖各事物既一律平等,无所谓贵贱好坏之区别,则吾人对之,当然无所用其选择。所谓“于物无择”也。既“于物无择”,则“与之俱往而已”。《庄子·大宗师》所谓“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而乘之,岂更驾哉?”(《庄子》卷三页十六)即“于物无择,与之俱往”之意也。此亦即所谓“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也。亦即所谓“因性任物而莫不当”也。亦即所谓“任自然者久”也。
欲达此境界,则必“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盖知识专对事物作区别,“弃知”则不对事物作区别而“于物无择”矣。“己”执一事物为“己”,则不能“决然无主”,“去己”则能随顺万物,而“与物俱往矣”。无知无己,“泠汰(郭象云:“犹听放也”)于物,以为道理”,即所谓“缘不得已”也。
“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也。”“邻”宜读为“怜”。(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吾人须知“不知”,即至于无知之境界。盖有知之人,局促于有分别之域,《庄子·齐物论》所谓“君乎,牧乎,固哉!”(《庄子》卷一页四十四)固实可薄而亦复可怜伤也。然而此等有知识之人,正世俗所谓圣贤也。世俗以为人之知识愈大,则其为圣贤也亦愈大。若“知不知”,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