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9/12页)

能至此境界,则“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而成一“无知之物”矣。“无知之物”之行动,“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落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完全“缘不得已”而“与物俱往”。真正无知之物之行动,亦不过如此。故曰“块不失道”。“块”者,真正无知之物也。
彭蒙等之学说如此。自一方面观之。此学说与老、庄,尤与《庄子·齐物论》之旨,颇多相同之点。然其不同之处,即在“块不失道”之一点。《老子》言“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二十八章,《老子》上篇页二十九至三十)《庄子·齐物论》之宗旨,在于“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卷一页二十八),在于“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庄子》卷一页三十一),在于“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庄子》卷一页四十六)。此诸言之意义,下文讲《老子》、庄子章中详说。今但谓《老子》、庄子虽亦“薄知而怜伤之”,虽亦讲“知不知”;但《老》、庄却以为“不知”之境界,非即如真正“无知之物”之无知。《老子》屡言婴儿,婴儿虽无智识的知识(Intellectual Knowledge),然固非如真正“无知之物”也。“守其雌”而“知其雄”,“守其黑”而“知其白”,固非完全无知也。《庄子·齐物论》所言纯粹经验之世界中,(详下)虽无智识的知识,然固有经验。有经验者,亦非真正无知之物也。庄子言“忘年忘义”,“忘”字最可注意。忘者,非无有也,特忘之而已。此《老》、庄之理想人格之所以异于“块”也。《天下篇》批评慎到,谓其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使人如真正“无知之物”,即使人“至死人之理”也。《天下篇》对于《老》、庄二派,皆极赞扬,而于慎到特提出此点,可见慎到与《老》、庄之不同在此矣。依《老》、庄之观点,彭蒙等“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然彭蒙等之学说,固与《老》、庄之学,多相同处。故《天下篇》谓彭蒙等,“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2]由今观之,《老》、庄之学,盖即彭蒙等学说之又更进一步者。
彭蒙等之学,注意于全生免祸之方法。如云:“舍是与非,苟可以免”;“动静无过,未尝有罪”;“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是其学亦出于杨朱也。然其所说:多注意于如何可免世之害我,是即杨朱学说更进一步者。
慎到之书,原本今不得见。《汉书·艺文志》列之于法家,谓“申、韩多称之”。《荀子·非十二子篇》谓慎到、田骈“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当即“与物宛转”之义。又谓其“尚法而无法”,又谓其“敝于法而不知贤”,(《解蔽篇》,《荀子》卷十五页五)则慎到实有“尚法”之说。《韩非子·难势篇》亦引有慎子言“势”之文。但其“齐物”之说,与其“尚法”之说,其间逻辑的关系如何,“文献不足”,不必强为牵引附会。今但以《天下篇》所说为主;他书所说,与《天下篇》所说相近者亦录之。至于慎子论“势”之言,俟下第十三章中附述之。
七 【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上文(第三章)谓古代所谓术数中之“天文”、“历谱”、“五行”,皆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及乎战国,人更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推衍,并将其理论化,使成为一一贯的宇宙观。并骋其想像之力,对于天然界及人事界,作种种推测。此等人即汉人所称为阴阳家者。此派在战国末年之首领为驺衍。《史记》曰:
齐有三驺子,其前驺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驺衍,后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万余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