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6/12页)
庄子曰: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庄子》卷一页七至八)
荀子曰:
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天论篇》,《荀子》卷十一页二十五)
又曰:
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也。”(《正论篇》,《荀子》卷十二页十八)
又曰: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欲为多,是过也。”故率其群徒,辨其谈说,明其譬称,将使人知情欲之寡也。(《正论篇》,《荀子》卷十二页二十二)
又曰: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解蔽篇》,《荀子》卷十五页五)
韩非子曰:
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宋荣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显学》,《韩非子》卷十九页八)
刘向曰:
(尹文子)与宋钘俱游稷下。(《汉书·艺文志》《尹文子》一篇颜师古注引,《汉书》卷三十页二十四)
宋钘、宋、宋荣乃一人。(说见唐钺先生《尹文和尹文子》)现在吾人对于尹文、宋
之知识,略尽于此。
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宋钘与墨翟为一派。盖宋主张“禁攻寝兵”,“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学说行事,均有与墨家同处。然《天下篇》谓其“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是“禁攻寝兵”乃尹文、宋
一派之学之一方面;其他“情欲寡浅”之一方面,则墨学所未讲也。尹文、宋
此一方面之学,似受杨学之影响。由此言之,则尹文、宋
实合杨、墨为一,(此点顾颉刚先生说,见所著《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而又各与之以心理学的根据(此点钱穆先生说,见所著《墨子》。惟钱先生仅言宋
与墨学以心理学的根据)也。
就《庄子·天下篇》,及上所引他书,所说观之,则尹文、宋之学说,有六要点:
(一)“接万物以别宥为始”;
(二)“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
(三)“情欲寡”;
(四)“见侮不辱,救民之斗”;
(五)“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六)“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
第六点为尹文、宋“周行天下,上说下教”之究竟目的。其中“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乃其所取于墨学者;“人我之养,毕足而止”,则其所取于杨学者也。天下所以不安宁者,乃因有“民之斗”与“世之战”。斗者个人与个人间之武力冲突;战者乃国与国间之武力冲突也。为“救世之战”,故“禁攻寝兵”。此完全墨家之主张;尹文、宋
继续推行。且据孟子所说,宋
将见秦、楚之王,说令罢兵。其所持理由,为战之“不利”,是亦墨家之说也。
为“救民之斗”,尹文、宋倡“见侮不辱”之说。“见侮不辱”,是尹文、宋
一派之重要标语。所以《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皆沿用此四字。荀子《正论篇》驳见侮不辱,使人不斗之说,以为人见侮而斗,乃由于恶见侮,不必由于以见侮为辱。所以虽信见侮非辱,但因不喜见侮,所以仍斗。此驳甚有力;但宋子“见侮不辱”之言;并非全无理由。因“恶”或只是个人心中不喜,但“辱”则有关所谓面子问题。许多人不是因为实际所受之不快而与人争斗,而是因为要保全面子去争气,所以宣传“见侮不辱”,总可算是救民之斗手段之一种。且尹文、宋
,所说“心之容”之义,似亦可为荀子此驳之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