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他强任他强,轻风拂山冈(第14/17页)

为了保证战时铁路干线的连续运营,不受单一供电网影响,可以相对独立运行的内燃机车是国际货运网的必备品。但在大功率内燃机车方面,美国技术至今领先中国10年以上,青藏铁路上的客运列车就是用美国进口的NJ-2型来牵引,对时效性要求较低的货运列车,才敢用国产机车。即便冷战后美国的工业已经相对停滞,但作为第一个全面工业化的大陆国家,美国在铁路上的积淀还是很值得中国学习的。

其他国家的重载技术,比如澳大利亚的十万吨级列车,瑞典在北极圈里的高寒山区修建重载铁路的技术,苏联在冻土带软弱地基开行重载列车的能力,都值得学习引进。

现在中国和欧美的重载铁路技术水平相差不算大,远小于海军方面的差距。只要重载列车技术能再上一个台阶,那么从运量上来说,用内陆运输抵消美国的海权就毫无技术障碍。相信中国工业一定能尽快踏上这个新时代的门槛。

攻心为上,上兵伐谋

这样的铁路网除了投资和技术问题以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沿途国家的态度。其中有敌视中国的印度,美国也不敢碰的伊朗,还有号称“帝国坟场”英美苏全都栽过的阿富汗。

在现在的国际关系下,指望从中国到南非的铁路会得到沿途所有国家的欢迎,显然有点不切实际。不要说要求这些国家主动维护铁路运输安全,仅仅是说服这些政权,让他们相信铁路过境不会威胁到自己,就已经是近乎不可能的谈判了。这也正是美国能靠海洋霸权统治世界的基础。

但是,从输出工业化的总体战略看来,承认各国都要依附欧美,凡事只能和买办政权们打交道,这个发展思路本来就应该放弃。

反之,发展中国家也不是天生就要搞依附当买办的。人也有三分火气,欧亚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都有过辉煌的时候。只是经过几百年西方殖民化统治,这些辉煌都已经尘封了,各国的民众也好,社会精英也罢,谁也不相信自己还能重拾昔日荣光。这也是我们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别之一。

2011年底中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全面建设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从历史大势上说,这也是我们拥有了巨大的硬实力之后,从软实力上彻底摆脱殖民时代世界文化秩序的大变革。

历史上我们发生变革总是欧亚大陆全面变革的先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都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革命浪潮。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枪声预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1978年我们的改革开放也同样是后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先导。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发展历程不同,但这个世界的问题来自统治世界的帝国,有麻烦自然是大家一起遇到,所以变革起来也扎堆。

只是中国的传统上是一个统一国家,很早就实现了“书同文、车同轨”,因此应对变局时的组织动员能力更强大。别的国家虽然没有我们这么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不过模仿总是更容易,只要我们走通了一条路,中小国家马上就可以跟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第三世界纷纷掀起独立运动,就是最好的例子。

眼下很多发展中国家都爆发了社会动荡,更大的变局正在酝酿,从经济基础上说,这是欧美金融帝国走向崩溃之前快要印不出钱来的先兆,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在这个世界上当买办是没有前途的。像中国人一样,靠自己、搞工业,才是出路。

现在差的只是一个成功者跑过去,跟他们说:我相信你,你能行,我曾经也跟你一样。并且实实在在地提供帮助。只要有一家成功,很快就会响者四应。

其实笔者自己最喜欢看美国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拍的各种科技、自然、历史、文化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笔者必须承认美国人拍这种东西确实比我们强,强归强,但也让笔者变得更有自信,一个美国人能做的东西,另一个美国人也能做,换个中国人无非是经验、意识之类的事。

通过美国人的纪录片,透过镜头,笔者一方面看到大自然的壮美神奇,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拥有的自豪感没谁输给我们。只是美国人的纪录片反映的是美国人的诉求,比如希望世界就此止步。同样的摄像器材、同样的非线编辑器、同样的CG制作技术我们也有,我们干吗不做一些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透过自己的过往,看到自己的未来,看到在中国工业光辉照耀下分享成功时刻的东西呢?

笔者把这种文化叫做“工业文化”,背后依托的是“工业文明”,比如说这几年,随着网络普及,各种小众文化在中国应运而生,其中有一个叫“铁路党”的群体。他们像追星族或是别的什么粉丝群一样,对铁路的一切津津乐道,追拍最古老的蒸汽机车和最先进的电力机车,沿着最先进的高铁和最古老的窄轨铁路步行探访线路,对于每一条在建和废弃的铁路都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