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松锦城下的生死对决(第12/14页)

前边大道上,一人一骑。

清将多铎。

他是獾十四郎多尔衮的大哥,这没心没肺的东西,他亲娘让四大贝勒活活『逼』死,却不说报仇,反倒天天找明军的麻烦,真拿他没办法。

看着吴三桂和王朴拼了『性』命不要,向他疾冲过来,多铎满脸怪笑,一扬手,就听号炮突起,四下里清军的伏兵齐出,当场将吴三桂和王朴团团围住,这节骨眼上后面的清兵也追了上来,不由分说,轮起刀子照吴三桂的马屁股就砍。而多铎则发出一声尖啸,纵马直取吴三桂。

吴三桂狂叫一声,此人一旦急眼拼命,在战场上是无人可挡的,就连多铎也不敢轻捋其锋,只好让开一条路,专挑着没马的明军步兵『乱』砍一气。

可怜的明军,被砍得到处『乱』窜,却又如何跑得过清兵的战马?

吴三桂和王朴趁机杀出重围,前面,又是一道防线。

那就再奋力的拼冲。

毕竟是吴三桂和王朴武艺出众,一路冲击,沿途拦截的清兵都不敢招惹他们,生生的被他们连闯三道防线。

到了桑葛尔寨,从这里到大海,清兵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了人墙,拦截任何活动的物体。这是皇太极设下最后一道防线了,是最坚固,也是最脆弱的防线。

说这道防线坚固,那是这人墙太过于密实,单崩的明军,根本不可能逃得过去。

说这道防线脆弱,是对于吴三桂和王朴来说,这道人墙就跟一个清兵没什么两样,一冲就破。

吴三桂和王朴冲撞而出,一口气逃回了宁远。

在宁远,另有祟祯的间谍埋伏,此人是宁前道石凤台。听说吴三桂和王朴冲出了重围,他急忙前来慰问,到了地方仔细一瞧,登时大怒。

石凤台返回办公室,偷偷的给祟祯皇帝打报告:陛下,这吴三桂太坏了,他差不多把全部的部队都给带回来了,这说明战事根本就不怎么激烈吗,明摆着他能够把洪承畴救回来,可他只顾自己逃命,这太不象话了。陛下,你得考虑考虑严惩吴三桂,此致,敬礼。

此时杏山城中,尚有明军几千人,轻易的被清兵摆平,杏山城失陷。

最后一个目标:锦州。

19.洪承畴是只导盲犬

短短三天,空前规模的会战结束,明军一败涂地,总计53783名明军被消灭,7440匹战马,66峰骆驼被清兵缴获,此外清兵还夺得甲胄9346副。而被海水淹死的明军尸体,更是不知泛几,海面上飘浮着密集的明军尸体,多如雁鹜。

朝廷震骇,立即开会。

会议上,群慷慨激昂,除曹变蛟、王廷臣之外,其余六镇总兵官都是丢弃了主帅洪承畴而私逃,只顾自己逃命,不管领导死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那就危险了。

群臣建议,杀杀杀杀杀杀,六个杀字,尽杀逃回来的六名总兵官。

祟祯做会议总结:大家的建议非常好,非常正确,大同总兵官王朴,立即推出斩首,宁远总兵官吴三桂,晋升为提督。

霎时间群臣大哗:凭什么呀陛下,吴三桂和王朴哥俩是一块逃命,凭什么只杀王朴,却提拨吴三桂啊?陛下,那吴三桂也要杀。

祟祯皇帝就一句话:杀了吴三桂,你替朕去守宁远?

众臣立即闭嘴。

这时候兵部尚书陈新甲越众而出:陛下,我看咱们这么着,斩王朴,让马科写检讨书,吴三桂及另外四名总兵官,提出严肃的口头批评,下不为例。还有,这次战役之所以失败,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麒和主事马绍愉应负主要责任,如果不是这俩人上窜上跳,『逼』迫洪承畴立即开打,事情不会糟到这种程度。作为兵部尚书,我也有责任,我的责任是没有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关键的时刻动摇了,所以我也要提出严厉的自我批评。

祟祯皇帝欣然曰:陈爱卿勇于作自我批评,甚好,这蛮符合我朝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的。就这么着吧,把张若麒立即逮捕,判处死刑。至于马绍愉吗,朕的意思是,就让他办理离休手续吧。

然后祟祯皇帝宣布:下一个议题,立即组建洪承畴治丧委员会,朕亲自担任委员长。

这祟祯皇帝,又犯了精神恍忽,思绪不定的老『毛』病。

那洪承畴明明是在清兵战俘营活得好好的,每天有酒有菜,他可倒好,在这筹办起致丧委员会起来了。

京城朝官,全体去参加洪承畴的葬礼。

在清兵的战俘营中,范文程也正去探望俘虏洪承畴,他进屋的时候,看到洪承畴正光着两只脚,披散着头发,站在地上破口大骂:奴酋,你们想干啥?快点杀了我,有本事你就杀了我啊。

范文程道:先生消消气,坐下来咱们聊会儿天。

洪承畴:少来,我劝你趁早打消了对我劝降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