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两种国家认同: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第14/14页)

[45] 参见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1—122页。

[46] 参见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30页。

[47] 参见[英]约翰·格雷:《伯林》,马俊峰等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第102页。

[48]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33—39页。

[49]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41页。

[50]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310页。

[51]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312页。

[52]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274页。

[53]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323页。

[54]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312—313页。

[55] 参见[英]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674—697页。

[56] 关于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参见萧高彦:《爱国心与共同体政治认同之构成》,见陈秀容、江宜桦主编:《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5年,第272页;商戈令:《读维罗里〈关于爱国: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见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93—203页。

[57] [意]维罗里:《共和派的爱国主义》,商戈令译,见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第188—189页。

[58] [德]哈贝马斯:《欧洲民族国家》,见氏著:《包容他者》,曹卫东译,第133页。

[59] [意]维罗里:《共和派的爱国主义》,商戈令译,载《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第191页。

[60] 参见[英]以赛亚·伯林:《民族主义:往昔的被忽视与今日的威力》,见氏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407页。

[61] [法]厄恩斯特·勒南:《国家是什么?》,李纪舍译,载《中外文学》(台北),第24卷第6期,1995年。本文引用时译文稍有改动。

[62] 胡适:《信心与反省》,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5卷,第390页。

[63] [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64] [美]麦金泰尔:《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吗?》,转引自萧高彦:《爱国心与共同体政治认同之构成》,见陈秀容、江宜桦主编:《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5年,第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