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两种国家认同: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第13/14页)

[8] 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载《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转引自罗荣渠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99页。

[9] 张佛泉:《“民族主义”需要重新解释》,载《国闻周报》,第13卷第1期,1936年1月1日。

[10] 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载《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期,1935年4月1日。

[11] 张佛泉:《西化问题的尾声》,载《国闻周报》,第12卷第30期,1935年8月5日。

[12] 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载《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期,1935年4月1日。

[13] 参见张佛泉:《“民族主义”需要重新解释》《西化问题之批判》。

[14] 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

[15] 张君劢:《思想的自主权》,见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北平:《再生》杂志社,1935年。

[16] 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载《正风》,第1卷第2期,1935年1月,转引自罗荣渠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第406页。

[17] 张君劢:《今后文化建设问题—现代化与本位化》,载《再生》杂志,第4卷第1期,1935年。

[18] 对于杜亚泉启蒙思想的研究,参见许纪霖、田建业主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 参见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载《文学评论》,1989年,第3—4期。

[20] 参见[美]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见氏著:《张灏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1—280页。

[21] 参见张君劢:《胡适思想界路线评论》,见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第1015—1021页。

[22] 参见张君劢:《我从社会科学跳到哲学之经过》,载《再生》杂志,第3卷第8期,1935年10月。

[23] 参见何信全:《张君劢论儒学与民主社会主义》,见氏著:《儒学与现代民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33—140页。

[24] 参见梁志学:《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见[德]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梁志学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译序第3—6页。

[25] 参见梁志学:《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见[德]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梁志学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9讲。

[26] 张君劢:《爱国的哲学家:菲希德》,载《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期,1926年5月。

[27] 张君劢:《中华新民族性之养成》,载《再生》杂志,第2卷第9期,1934年6月。

[28] 张君劢:《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载《再生》杂志,第2卷第6—7期合刊,1934年。

[29] 张君劢:《爱国的哲学家:菲希德》;《费希德:〈对德意志国民演讲〉摘要》,载《再生》杂志,第1卷第3期,1932年7月。

[30] 张君劢:《爱国的哲学家:菲希德》,载《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期,1926年5月。

[31] 张君劢:《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载《再生》杂志,第2卷第6—7期合刊,1934年。

[32] 张君劢:《中华新民族性之养成》,载《再生》杂志,第2卷第9期,1934年6月。

[33] [美]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第93页。

[34] 张君劢:《中华新民族性之养成》,载《再生》杂志,第2卷第9期,1934年6月。

[35] 张君劢:《思想的自主权》,载《再生》杂志,第2卷第1期,1933年10月。

[36] 参见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28—31页。

[37]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95、99页。

[38] 张君劢:《民族复兴运动》,载《再生》杂志,第1卷第10期,1933年2月。

[39]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382—383页。

[40] 张君劢:《发刊辞》,载《新路》,第1期,1928年。

[41]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149页。

[42] 张君劢:《立国之道》,第372页。

[43] 参见张君劢:《我们要说的话》,载《再生》杂志,创刊号,1932年5月。

[44] G.G.MacCallum, “Negative and Positive Freedom”,Philosophical Review, Vol.76 (1967) .转引自石元康:《洛尔斯》,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