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汉尼拔指挥下的战争从坎尼至扎马之战(第15/17页)
汉尼拔返非
如果不是跟菲利普最后一次联盟谈判使汉尼拔又抱着可在意大利为祖国效命的希望,他可能在命令未到之前就已返非了。命令到达之际他在克罗顿(这是最近他司令部的所在地),立即从令。马匹与不愿随同至非洲的意大利士兵被他下令处死,迅即登上在克罗顿港外锚地准备已久的船只。罗马公民大大松一口气,因为这利比亚之狮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敢强迫他离开,现在终于自动向意大利土地转背了。在这个时机,元老院与自由民将一顶草环加在昆图斯·法比乌斯头上——他是罗马有功于家国的将军中目前仍在世的唯一一人,年近九十岁了。这个草环由全社团之手颁予,乃是罗马公民所能得到的至高荣誉,也是这位老将最后的荣光;他在当年去世(公元前203年)。汉尼拔,这“狮子血统”的最后一支,于去国三十六年之后,顺利地重新昂首阔步于祖国的土地上——他到达雷普帝斯,而之所以未遭拦截,不是由于停战协议,而是由于幸运。当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几乎还是幼童,从那时以后,就投身于高贵的英雄事业,而那事业却又如此彻底地没有成果,他向西而去,从东而来,绕着迦太基海画下了一个大胜利圈;而现在,当他本想防止,而设若允许他大刀阔斧去做,又本可防止的事情已成事实之际,他受命回国挽救——设若可能的话;他接受了命令,既无怨言,也无责难。
恢复对立
随着他的到达,爱国派公开地站出来;那丧权辱国的、对哈斯德鲁巴的死刑宣判取消了;由汉尼拔巧妙的安排,跟努米底亚的酋长们又取得了联系;而且,不仅人民会议拒绝承认实际上业已缔结的和约,迦太基人还把罗马运输舰队驱至海岸加以劫掠,又俘虏了有罗马使节团在上的一艘战舰;这样,停战协议也被破坏了。西庇阿怒不可遏,从突尼斯的营地发兵(公元前202年),横过巴格拉达斯河(迈杰尔达河)的富饶河谷,不再允许镇民投降,而捕捉集体出售。他已深入内陆,当他在纳拉伽拉(西卡往西,现在的卡夫)的时候,由哈德卢密塔姆出发的汉尼拔与他相遇。迦太基将军想要以亲自会谈的方式从罗马人手上取得较佳的和约条件;但已经让步到不能再让的西庇阿则在停战被破坏以后不可能更做让步,而很可能,汉尼拔的目的也只是让人民知道,爱国派并非绝对反对和平。会谈无任何结果。
扎马之战
因之两军于扎马(或许距西卡不远[3])举行决战。汉尼拔将其步兵排为三线:第一线为迦太基雇佣兵,第二线为非洲民兵与迦太基本城兵力和马其顿的军队,第三线为从意大利跟他同来的老兵。阵前布八十只大象,骑兵则在两翼。西庇阿按罗马惯例也把步兵分三组,但排列的方式则可让大象穿过而不致打破阵式。这个阵式不但成功,而且使得大象穿过之后跑向两边,乱了两翼的迦太基骑兵,以致西庇阿的骑兵(再者,由于马欣尼撒部队的抵达,数量大大超过了迦太基军)未久即将之击溃,全力追击。步兵的战斗则更为惨烈。双方第一线均缠战良久;最后,两方血刃战混为一团,必须第二线支持。罗马人找到了支持;但迦太基民兵却显出犹豫摇摆之势,以致佣兵认为遭彼等出卖,同刃相向,自相残杀。汉尼拔急将该两线撤至两翼,用他的意大利精兵遍布全线。西庇阿则把第一线部队仍足以战斗者集中于中央,而以第二、第三部集中于左右两侧。在同一地点再度展开更残酷的战斗;汉尼拔的老兵在优势的敌军之下毫不动摇,但罗马与马欣尼撒的骑兵追击溃败的迦太基骑兵回来以后,便把迦太基的步兵四面包围了。如此,不仅结束了这场战争,而且毁灭了迦太基的军队;十四年前于坎尼的败军,现在在扎马向他们的征服者复了仇。汉尼拔带着一小撮人逃至哈德卢密塔姆。
缔和
在这一天之后,在迦太基这一边只有痴人才会主张继续战争。汉尼拔曾希望行之于罗马的事,现在罗马将军立即可以行之于迦太基——围攻首部;而迦太基这个首都却已既无防卫又无供应。但西庇阿没有这样做;他答应缔和(公元前201年)——但条件已经更新。除却原先给予罗马与马欣尼撒的权益之外,每年迦太基人要缴战费两百塔兰特(四万八千八百镑),为期五十年;迦太基人不得与罗马或罗马之盟邦宣战,事实上,不得在非洲之外作战,而在非洲,于本国领土以外,未得罗马允许亦不得作战——这个条约的实际效力是将迦太基变为属国,剥除其政治独立。在某些情况下,迦太基甚至似乎还得向罗马部队供应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