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读者评论(第7/9页)

晴耕雨读:“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杜甫形容李白的句子,我想也可以用在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身上。

能称“时尚女王”的人不多,她算一个

铭铭:遗憾的是,很多女性只愿意做金丝雀,很多女孩子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金丝雀。可怕的是,到后来全都变成了黄脸婆。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从来都是要相辅相成的。

王少博:读完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隐约间感受到一条时尚和政治变迁的线:香奈儿从平民融入贵族圈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崛起,由穷奢极欲的帽子设计中剥离出简洁、耐用的时尚风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逐步由青涩变得成熟,女性也从社会附庸变成了社会劳动力的补充,裤装应运而生;“一战”结束了,自己的男友逝去,而时代所处无数个家庭结构变化,黑色的葬礼装,在日复一日的频繁的葬礼中被人们潜移默化接受,逐渐成为香奈儿眼中新女性风尚的主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金融秩序重新建立,没落的伦敦、巴黎逐步被美国取代,时代前沿的变化让香奈儿在大洋彼岸获得青睐。香奈儿从帽子—服装—香水—手袋的品牌形象中,反映了女性逐步独立的步伐。

奶油小贵:命运很公平,你受到多少磨难,当你勇敢地走过去,你就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一位女明星的神秘死亡

芥子小姐:一看标题就知道是梦露。这个以性感闻名生前和死后50年的女星很聪明,有独辟蹊径的政见和敏感的政治思想……女人真正的性感来自她的灵魂,而不仅仅是她的肉体。致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

Heidi:看过一部HBO(美国有线电视网)播放的关于梦露的电影,影片中她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巨大的光环下是更为巨大的阴影。出道早期的梦露其实是个有点土气但清纯的姑娘。

Jennifer Cheng:她的原名是诺玛简贝克,据说为了保持盈盈一握的纤腰还抽掉了几根肋骨。美剧《肯尼迪家族》也拍出了梦露和肯尼迪总统的私情,而且暗示梦露就是这两兄弟安排人干掉的。

中国人最熟悉的那个欧洲公主,真的幸福吗?

一维:约瑟夫是深爱着茜茜的。维也纳茜茜公主博物馆和美泉宫的陈列说明了一切,应有尽有的马车,豪华前卫的浴室,约瑟夫尽全力维护茜茜的娇贵和浪漫。但茜茜并不怎么领情,甚至除生育子嗣之外都不肯与约瑟夫同房。她一生都在反抗宫廷礼节的束缚,却也逃避了很多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很难说对错,只恨生在帝王家。

明明:约瑟夫的一生也好可怜。我觉得其实两个人之间是有爱情的,但因为缺乏内心的交流,结果各自困在各自的世界里孤独终老了。

萝卜: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看电影频道播放的《茜茜公主》,当时觉得她和奥匈帝国的皇帝之间的爱情故事真的好令人羡慕,然后妈妈就给我讲,真实的故事远没有那般美好,茜茜公主结婚以后生活十分压抑。后来慢慢了解欧洲历史,了解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才逐渐明白王子和公主的生活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美好……感觉茜茜公主的不幸福其实是因为这场阴差阳错的婚姻,或许皇帝是真的非常爱她,但是公主从小并没有被作为一个皇后来培养,所以她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而且她婆婆说得其实也没错,茜茜自己就是个孩子。想想看日本的天皇、皇后及太子妃,感觉和茜茜公主的某些经历还挺相似的。

诸葛:看完想到戴安娜王妃。她们是一样的美丽、倔强、坚强、独立……她们都有轰动的婚礼和一生的抑郁。她们都对身处弱势和绝境的人们,表现出了最大的善意并施以救助。因为这份善良,她们在多年以后仍然被人们怀念和爱戴。

李泰航:推荐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它讲述了茜茜公主传奇的一生。语言不是问题,了解了这段历史的人都能看懂。这是最受欢迎的德语音乐剧之一,首演于1992年,2014年我在德国看的时候还是坐满了人。

戴安娜之死

查戎:我一直非常喜欢戴安娜王妃,她对爱的过高依赖、需求贯穿终生,甚至一度失去自我。这种对爱的敏感最终转化成了她对他人的关怀、同理、同情,这是她最宝贵的品质,也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源,她是为爱而生的。

ZPY:在1987年,一个许多人还相信艾滋病可以通过轻微接触传染的年代,戴安娜王妃坐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的病床上,握住了他的手。她告诉了全世界,艾滋病患者需要的不是隔离,而是热心和关爱。

破碎的记忆:戴安娜王妃可能是英国皇室里最著名的王妃了吧,人称“英伦玫瑰”。堪称当代灰姑娘的她,热心公益,呼吁和平,可是却逃脱不了皇室王妃的复杂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