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读者评论(第9/9页)
月落子规啼:当初看电影的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船即将沉没,一对年老的夫妇静静地躺在床上的镜头。真的说不出来感觉。不知道这对夫妇是不是就是以施特劳斯夫妇为原型的?(作者回复:是的。)
夏惠芳:再次重温了电影,除了这些或感人或令人气愤的故事,我想到的是古人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如果不是当时的邮轮公司、船长,包括舆论热推的所谓“最大、最快、最强、永不沉没”等,也许悲剧就可以避免。再次为1522位遇难者祈祷,尤其是那些真绅士!(作者回复:是的,当时的炼钢技术条件下炼出的钢,其实不足以支撑那么大的船。那是英国的造船大跃进时代。)
逃离德黑兰
蓝琳: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段历史,让我们看到政权更替对一个家庭原本很开明的伊朗女孩的成长带来了什么变化。
程方兴:美国政府就是在给自己挖坑:扶持伊朗巴列维政权,从石油上获取巨大利润,最终伊朗人自己起来推翻独裁者,美国和伊朗从此交恶。
+Ⅹ÷:推荐大家去看一部韩国的电影《铁雨》。
锦莉: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伊朗的人民。曾经的伊朗,开放、富有、文明(相对于当时的世界),而如今却是封闭、贫困、愚昧,虽然政府现在做了一些改革和调整,但过去的时光不可追。相信美国在检讨对伊政策时,也会有后悔。当年如果不是各方面利益都要占全,也不会孕育出一个极端反美、抗美的伊朗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