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得年年断肠处,不敢忆,长津湖(第4/6页)
“又看另一个伤员:鞋子倒是脱掉了,可是他上去握住伤员的脚趾轻轻一掰,那几个脚趾头像是掰红薯一样就给掰了下来。我当时就忍不住流泪了,而那个伤员却感觉不到疼,睁着大眼呆呆地看着我们。
“负责医生没更多解释,只问了一句话:‘你看,要脚还是要命?’”
不仅仅是严寒,还有饥饿。
志愿军入朝时,每人背了一个干粮袋,里面放了六七斤高粱米。等赶到长津湖时,干粮早已吃完,除了吃雪之外,唯一的就是可以啃两个土豆。
但由于不能生火(会被美军飞机当成靶子),志愿军只能生吃土豆。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里,土豆都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了。战士们只能把土豆夹在腋下捂暖,软一层,啃一层,放到嘴里去抿暖,然后下咽。
长津湖战役打到12月初,对志愿军来说,好消息和坏消息都有。
好消息是,在长津湖的东线,经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九兵团二十七军八十师终于全歼了有“北极熊团”之称的美七师三十一团——这是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唯一成建制歼灭的美军部队。
坏消息是,九兵团在整个攻击和阻击战斗中损失巨大,虽然已经竭尽全力,但还是眼睁睁看着美陆战一师退回了下碣隅里。
5
下碣隅里,是美陆战一师的师指挥部所在。
下碣隅里是个小镇,地处要冲,是美军撤退路线的必经之处,那里还有一个简易机场。
其实早在11月27日,宋时轮就下达了同时攻击下碣隅里的命令——如果得手,美军陆战一师的后路将完全被切断。
但负责主攻的第二十军五十八师,用了一张从日本人那里拿到的错误地图,迷了路,到28日拂晓才赶到下碣隅里。此时在下碣隅里的美军因为已经得到了中国军队全面进攻的消息,做好了战斗准备。
五十八师还是在冰天雪地的28日夜间,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和柳潭里的战斗一样,虽然志愿军战士展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力和勇气,但在天气条件以及美军压倒性火力优势的打压下,进攻惨烈,进展缓慢——经过一夜的激战,志愿军只是抢下了下碣隅里东面高地。
但即便如此,这块高地可以俯视下碣隅里防御阵地的任何一个角落,所以天一亮,美军就组织了大批士兵开始反攻。
守卫东面高地的,是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三连的一个排,亲自带队上阵地的连长,叫杨根思。
每个战士上阵地前,兜里除了塞了三个硬邦邦的冻土豆,其余地方都塞满了手榴弹。
天亮后,美军开始炮火准备,飞机也开始对高地进行地毯式轰炸。
没有任何防空设施和反击能力的中国士兵,只能蜷缩在一切可以躲藏的地方,忍受炮火的攻击,互相呼喊战友的名字,确保对方还幸存。
炮火和轰炸结束,美军开始向高地冲锋。
奇迹般地,在不可能还有生命生存的高地上,站起了一排颤颤巍巍、摇摇晃晃的中国士兵,他们举起已经拉开引线的手榴弹,雨点般地朝山下扔去。

杨根思。后来三连就一直命名为“杨根思连”
美军一连几次冲锋,都被打退,而高地上,也只剩下3名志愿军战士了——杨根思,一个排长,还有一个负伤的战士。
杨根思强制命令排长带着负伤的伤员撤下高地去向营长报告,自己一个人留在了阵地上。
又一轮美军的冲锋开始了。
当美军发现已经没有枪声响起,可以望见高地山顶的时候,一个中国士兵忽然从尸体堆中站了起来,他迈着几乎冻僵的腿,抱着一个炸药包,冲向了举着海军陆战队队旗的那群美军士兵。
一阵惊呼,一声巨响,一片片队旗的残片,以及,各种残破的四肢。
12月1日,几乎已经打残的志愿军第五十八师,集结了最后仅剩下的1500名战士,做了最后的决死进攻,但面对牢固的美军环形阵地,很不幸,还是失败了。
同日,在下碣隅里的美军简易机场在短短的时间里搭建完成,通过飞机运输的高效率撤退开始。
长津湖一战,志愿军扎住的口袋,最终还是破了。
6
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各路撤退的美军,最终集结到了一起。
考虑到古土里比下碣隅里还要小很多,那么多美军挤在一起是件很危险的事,史密斯下令继续南撤——经真兴里到兴南港,从海上撤退。
从古土里到真兴里,直线距离只有11公里,但海拔高度差有730米。
在陡峭的山麓上,只有一条仅能供一辆车通行的单车道公路,这条公路边上有一个高地,叫1081号高地。
谁都知道,占领1081号高地,就可以封锁美军最后的退路——志愿军早早就派出部队,占领了那个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