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苦涩的面包(第8/8页)


① 西斯托桥(Ponte Sisto),罗马古城中心的历史名桥,连接了穿城而过的台伯河的两岸。
② 朱利亚大道(Via Giulia),罗马古城中心的主干道。
③ 位于梵蒂冈,是罗马教廷所在地。
④ 达克特(Ducat),当时欧洲通行的货币单位。
⑤ 菲利斯·佩莱蒂(Felice Peretti),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的本名。
⑥ 帕斯奎诺(Pasquino)和莫福利奥(Morforio),陈列于罗马城中的两具著名塑像,他们都是古罗马时代的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人发明了一种新的讽刺文体,他们借这些古罗马塑像之口,作匿名讽刺诗,嘲弄教廷,表达不满,并将诗作贴于塑像的底座上。
⑦ 西克斯图斯五世在位时曾大力推动罗马城的市政建设,包括水利系统的重修。
⑧ 特伦托会议是指罗马教廷于 1545 至 1563 年期间在北意大利的特伦托、博洛尼亚召开的大公会议,是在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的刺激下召开的,被视为天主教反改教运动的具体体现。
⑨ 英国学院(English College),一座位于罗马的天主教神学院,1579 年由威廉·艾伦等人创办,旨在为英格兰和威尔士培养教士。1568 年,威廉·艾伦已经在今天的法国杜埃(Douai)建立过一座英国学院,位于罗马的英国学院在创建时曾以杜埃的同名学院作为模板。
⑩ 此处“另一位流亡者”是指但丁,“楼梯”句和“面包”句皆为《神曲·天堂篇》第 17 章中的诗句化用而来。
⑪ 尼古拉斯·桑德尔(Nicholas Sander, 1530—1581),英格兰天主教神父,也是最早揭示英国天主教徒的苦难生活的作家之一。
⑫ 指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于 1351 年颁布的《叛国法案》(Treason Act),其中涉及一系列残酷刑律,包括以上提及和未提及的多种酷刑程序,用于惩罚犯下最高叛国罪的男性罪犯。
⑬ 1571 年被破获的叛国阴谋,由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家里多尓菲(Roberto di Ridolfi, 1531—1612)主使,他希望促成苏格兰女王玛丽与诺福克公爵的联姻,并推翻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阴谋的筹划还涉及罗马教廷和西班牙。
⑭ rebus sic stantibus,字面意思为“只要情势不变”,是一则允许在情势发生根本改变时已有条约不再适用的法律原则。
⑮ 内维尔家族(the Nevilles),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政治望族,曾与珀西家族并列为玫瑰战争期间最显赫的两个北方家族。
⑯ 威斯特摩兰郡(Westmorland),位于英格兰西北部,内维尔家族的成员曾世代出任威斯特摩兰伯爵。
⑰ 指珀西家族的第八任诺森伯兰伯爵亨利(Henry Percy, 8th Earl of Northumberland, 1532—1585),他因拥护天主教,企图与吉斯公爵里勾外连并释放玛丽·斯图亚特而被关入伦敦塔。他后来被发现自杀于塔中,但很可能是伊丽莎白一世的政府暗中所为,此事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⑱ 蒙太古子爵安东尼·布朗恩(Anthony Browne, Viscount Montague, 1528—1592)。
⑲ 摩尔利勋爵爱德华·帕克(Edward Parker, Lord Morley, 1550—1618)。
⑳ 托马斯·洛弗尔爵士(Sir Thomas Lovell,1539—1604)。
㉑ 斯托顿男爵约翰·斯托顿(John Stourton,Baron Stourton,1553—1588)。
㉒ 这里依次指的是牛津伯爵爱德华(Edward de Vere, Earl of Oxford, 1550—1604)、德比伯爵亨利·斯坦利(Henry Stanley, Earl of Derby, 1531—1593)、坎伯兰伯爵乔治·克利福德(George Clifford, Earl of Cumberland, 1558—1605)、南安普顿伯爵亨利·里奥谢思利(Henry Wriothesley, Earl of Southampton, 1573—1624)。
㉓ 阿伦德尔伯爵腓力·霍华德(Philip Howard, Earl of Arundel, 1557—1595),1585 年被投入伦敦塔。
㉔ 莫克姆湾(Morecambe Bay),英格兰西北部著名河口,有多条河流在此入海。
㉕ 好人罗宾(Robin Goodfellow),英格兰古代神话人物,曾被莎士比亚写入《仲夏夜之梦》。
㉖ 奎恩托克山(Quantock Hills),英格兰西南部萨默塞特郡的古老山脉,今为著名风景区。
㉗ 下斯托伊(Nether Stowey),奎恩托克山下的一处村庄。
㉘ 英国金雀花王朝时期的君主,1327 至 1337 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