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在最后的边疆之外美国的新政(第11/16页)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市场一直处于自由落体状态。当时,物价持续下跌(跌幅约40%),失业率持续攀升(达到1400万),股票价值继续无情地持续下降。例如,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929年的262美元跌至1932年的22美元,该公司的职工总数也从22.5万锐减至零。世界各处的银行都在倒闭,客户纷纷冲向银行提取储蓄,担心金本位制可能没法承受得住这种突然的冲击(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正如威廉·詹宁斯·布赖恩曾经警告过的,人类就好像是被钉在了一个黄金做成的十字架上。这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但美国的情况尤其糟糕。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充满了消费、建设与商业自信,而这至少正是激发这场灾难的原因之一。当时的人们正乐观地认为,整个国家不管是在经济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都在不断向前,他们对于生产持有一种过度的热情,以至于超过了这个国家的消费能力。
但这个问题只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财富不平等,主要问题还在于期望值的平等。很多人——事实上,是整个国际市场——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购买或租借的方式实现美国梦,又有太多的银行打算通过向其他国家和国内客户提供低息贷款和无抵押贷款来服务于这种观点。很快,这个国家的经济驱动力就成为美国的股市自身,而不是那些进行股份交易的产业。事实上,美国的交易仅仅建立在信念的基础上。因而,当泡沫破灭,丢失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士气。失败的不只是金融,还有对美国这个国家的信念。1928年,胡佛当选美国总统时曾向美国民众宣告,美国人“所享有的舒适和安定,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我们摆脱了普遍的贫困,”他宣称,“于是获得了空前的高度个人自由。”在这种自由之上,“我们正在稳步地塑造一个新的种族,建设一种拥有自己伟大成就的全新文明”。[13]
胡佛对于美国信用的信心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都遭到了货币危机的愚弄。对此,他的回应是坚持自己在竞选活动期间信奉的原则。他借助于私人慈善机构和国家权力机关来减轻失业的最坏影响,寻求在雇主和那些他们再也雇不起的劳动力之间达成自愿合作。他继续拥护共和党的信条,认为美国的实力在于他所说的美国公民的“顽强的个人主义”。胡佛相信,美国人“在很大程度上自给自足”,很快就会再度“走在繁荣之路的最前列”。对于民主党要求更多联邦政府干预的呼声,他不予理会,指出经济“萧条无法用立法行为或者执法声明救愈。经济创伤必须用经济体自身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身——来修复”。胡佛总结指出,联邦政府的干预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从根本上说来与美国的方式格格不入。[14]
鉴于美国显然已经迷失了方向,胡佛的这种回应说得好听是力度不足,说得不好听会被某些人理解成是麻木不仁。最终,在复兴金融公司(RFC)的保护下,联邦政府对于企业的救助终于即将到来,但政府还是认为,美国人个体也会间接地从这种援助中受益。而直接向民众提供联邦支援这种做法,在政府看来,则会让美国沦为社会主义。然而经济萧条久无好转,很显然,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美国个人主义了。1932年初,两万多名退伍军人走上华盛顿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政府支付在一战中承诺给他们的额外津贴。从政府对该游行做出的不相称的反应来看,美国领导人和民众之间的分歧已经变得非常巨大。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用枪、坦克和催泪瓦斯驱散了游行的退伍军人。对于一个已经陷入绝望的国家而言,这么做并不能将其带上正轨,而对于共和党来说,这么做对其竞选活动也算不上什么明智之举。
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就算共和党没有对退伍军人做出这样的暴力举动,1932年民主党重新获得执政权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当选的民主党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保证要“为美国人民实施新政”,这句承诺不仅贯穿了他的整个任期,也为美国指明了一个新的政治、社会方向。事实上,在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前,另外一位罗斯福总统也曾向民众承诺过实行新政策。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其实是这位新总统的远亲)曾向民众许诺实现“公道政治”,寻求解决劳方与资方、自然资源与工业需求、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两难局面。现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又挑起了这个担子,想要寻回早年的理想主义,提供一种“新政”,从这个新政策中也可以看出西奥多·罗斯福任期之后美国经历的一些不大受欢迎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