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格格不入之人(第10/15页)

八月十八日,皇帝诞辰那天,波蒂奥雷克的第六集团军终于快完成其在德里纳河上游沿线拿捏不定的部署。波蒂奥雷克原希望在这一天献上征服塞尔维亚为皇帝祝寿,不料奥匈帝国的塞尔维亚战役这时几乎已注定要以失败收场。波蒂奥雷克计划派第五、第六集团军大举攻向流经贝尔格莱德与瓦列沃之间的科卢巴拉河,但就在他如此规划这场战役的下一阶段时,前线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普特尼克已于八月十九日集结五个师的兵力,在第五集团军的两个军之间打开一个十公里宽的缺口。奥匈帝国部队接到反击命令,却抗命。法兰克部的士兵正渡过德里纳河回对岸,无视波蒂奥雷克以电报下达“不计代价坚守”的命令。[70]

在这同时,从军事角度看,第四军拱手让出了沙巴茨。从书面报告看,特尔斯蒂扬斯基将军守住了阵地,他(从开往加利西亚的舒服特等车厢里)坚称他的几个师真的在萨瓦河畔得胜:“我从不觉得我们落败……但我的士兵可能不了解这点,因此我要人简略写下这场仗的经过,好让军官拿给士兵看。”[71]但波蒂奥雷克可不是傻瓜;他知道塞尔维亚人已拿下协约国在这场战争中第一个无可置疑的胜利。“这欢喜的日子已变成哀痛的日子,”他在日记里写道。他写信告诉法兰克,“不计代价打到底;援军已在路上!”[72]但没有援军要来:北边的部队要开赴俄国,南边的部队正在高山上跌跌撞撞的前进,他们不知道这里的情势,因为波蒂奥雷克从未告诉他们。第六集团军某上校写道,“我们对整个情势几乎一无所知,真的知道情况时,乃是非常无意中得知,是在本要下给别人的命令误送到我们手上时得知”。[73]

波蒂奥雷克的才干根本担不起南征大任。他调度兵力进攻时太拖沓笨拙,使塞尔维亚人得以在与奥地利人冲突时每次都取得优势。塞尔维亚人也靠奥匈帝国军队丢弃的装备壮大实力,有位哈布斯堡军官注意到塞尔维亚某师官兵全穿着奥地利的蓝灰色外套。奥地利人每次的倒退,似乎都使塞尔维亚更为强大。[74]

波蒂奥雷克这时以为,他仍能借由将他尚未溅血的第六集团军投入战斗而转败为胜。在波斯尼亚境内,第六集团军纵队误把众多波斯尼亚宪兵当成塞尔维亚游击队而对之开火,造成几场难堪的意外,然后全军终于缓缓进抵维舍格勒处的德里纳河边。[75]在这个多山的战线上,人人都很清楚第六集团军绝对赶不上第五集团军,或绝对无法深入塞尔维亚。山地旅带着驮负大型柳条篮的骡子缓缓前进,篮子里装满弹药。他们一路拔除筑有防御工事的塞尔维亚前哨基地,前进缓慢且艰难。“我们对这里的敌人动静所知不多,”第四山地旅从利姆河边的奇格拉(Cigla)报告道,“我们于八月二十二日拿下一道壕沟,但那后面还有一道”。每一步前进,即使没遭遇抵抗,都要花上很长时间。军官指出,不受制约的士兵“连(碰到)微不足道的障碍物”都会停下来,休息良久。夜里士兵几乎不睡,因为“枪声不断;士兵觉得每颗石头后面都躲着敌人,整夜紧张兮兮地开火,使每个人无法好好休息,浪费弹药”。[76]

第六集团军的左翼部队在维舍格勒渡过德里纳河,展开被乐观称之为“全面东进”的行动,却立即被困在旷日废时的山地战里。普特尼克寄望靠山地战拖慢波蒂奥雷克的前进速度,使其得以消灭法兰克部。第七山地旅通过维舍格勒,然后八月二十日整日都花在突破附近某山上的塞尔维亚阵地上。奥地利人死伤陡增,担架兵抬不胜抬,干脆在岩石、树木之间施予急救。在奥地利部队往山头推进时——军官洋洋自得于尽管敌方守军火力猛烈,但他们仍发动一波又一波的冲锋——越来越多奥地利步兵遭后方的同袍开枪射中而倒下。塞尔维亚火炮、机枪、枪榴弹使奥地利步兵惊恐万分,因而往山上胡乱开枪,打死自己人。

也有多得让人惊愕的奥匈部队军官,在试图驱赶士兵前进时中枪。军官被教导要身先士卒,要抬头挺胸指挥射击、观察射击效果,因而很容易就成为塞尔维亚神枪手(或己方惊慌失措士兵)的枪下亡魂。拂晓时开打的战斗,直到薄暮时分塞尔维亚人撤到下一道防线才结束,奥地利人清点死伤:二十三人死,一百二十八人伤,二十六人失踪。军官死伤特别严重。[77]照原先计划,第六集团军应走弧线往北和第五集团军会合,在瓦列沃完成对塞尔维亚军的大包围,但情势看来这样的会合已是奢望。第六集团军以和第五集团军以同样的方式发泄失利的怨气,他们烧掉塞尔维亚人的小屋,洗劫,偷牲畜,把农田作物拔光,枪毙人质以吓唬当地居民。有位奥地利将军气急败坏地告诫其部队,“这不是文明军队所应为”,但没人听进去。事实表明,波蒂奥雷克的一流作战计划,落实到巴尔干半岛上完全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