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魏开国初期的战争模式(第9/11页)

[2] 《魏书》卷五十八《杨侃传》,第1282页。

[3] 《魏书·燕凤传》,第609页。

[4] 《晋书·慕容宝载记》,第3094页。

[5] 《晋书·慕容德载记》,第3162页。

[6] 《魏书·太祖纪》,第27页。

[7] 《魏书》卷三十三《张济传》载拓跋珪占领中原两年后,派张济出使驻防襄阳的东晋雍州刺史杨佺期。杨佺期向张济询问“魏初伐中山几十万众?”张济答:“三十余万。”(第787页)但《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一载此事,则云张济回答为“四十余万”(第3493页),盖取自《魏书·太祖纪》,而没有注意到这里问是攻占河北(中山)的兵力,而非伐燕总兵力。另,《资治通鉴》卷一百九云:“魏王珪大举伐燕,步骑四十余万”(第3430页)。按,《魏书》未载伐燕的兵种,实则默认为都是骑兵,《资治通鉴》以中原惯例度之,擅改为“步骑”,实则失去《魏书》原意。

[8] 《魏书·太祖纪》:“十有一月庚子朔……别诏征东大将军东平公仪五万骑南攻邺”(第28页)。另外,在去年的参合陂之战中,拓跋仪亦率五万骑兵为一路:“陈留公元虔五万骑在东,以绝其左;元仪五万骑在河北,以承其后;略阳公元遵七万骑塞其中山之路。”(第26页)至伐河北时,拓跋虔已战死,拓跋遵(元遵)似在拓跋珪直属军队之中,史书甚少提及。

[9] 《魏书·太祖纪》:“冬十月乙酉,车驾出井陉,使冠军将军王建、左军将军李栗五万骑先驱启行”(《资治通鉴》将此条错系于八月进攻晋阳之时)。“十有一月……冠军将军王建、左军将军李栗等攻信都”(第28页)。卷二十八《李栗传》:“太祖征慕容宝,栗督五万骑为前驱,军之所至,莫不降下。”(第686页)卷三十《王建传》:“并州既平,车驾东出井陉,命建率五万骑先驱启路。车驾次常山,诸郡皆降,惟中山、邺、信都三城不下。乃遣卫王仪南攻邺,建攻信都,众各五万。”(第710页)按,李栗、王建是共同而非各自统帅五万骑兵,两人本传都未载此点,应注意。

[10] 《魏书·李栗传》:“慕容宝弃中山东走也,栗以轻骑追之,不及而还。”(第686页)《王建传》:拓跋珪误信王建之言、未能进占中山,“顾视建而唾其面”,见第710页。可见攻占信都后王建部已归入拓跋珪直辖军中。

[11] 《晋书·慕容德载记》,第3164页。

[12] 《魏书·太祖纪》,第27页。

[13] 《晋书·慕容宝载记》,第3094页。

[14]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第3143页。

[15]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燕辽西王农悉将部曲数万口之并州,并州素乏。是岁早霜,民不能供其食。又遣诸部护军分监诸胡,由是民夷俱怨,潜召魏军。”(第3429—3430页)此记载亦不见于他书。

[16] 《魏书·太祖纪》,第28页。以下引文不注出处者,皆引自此卷。

[17] 《魏书·太祖纪》,皇始二年(397年)正月:“慕容宝遣其左卫将军慕容腾寇博陵,杀中山太守及高阳诸县令长,抄掠租运。”(第28页)

[18]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胡三省注引《郡国志》:“中山蒲阴县有杨城”(第3439页)。

[19] 《魏书·太祖纪》,皇始二年(397年):“夏四月,帝以军粮未继,乃诏征东大将军东平公元仪罢邺围,徙屯钜鹿,积租杨城。”(第29页)

[20] 按,关于拓跋珪五月放弃对中山的围困,《魏书·太祖纪》载为:“帝以中山城内为普邻所胁,而大军迫之,欲降无路,乃密招喻之……命诸军罢围南徙以待其变。”(第30页)但《魏书·长孙肥传》所载更为真实:“中山城内人立慕容普邻为主,太祖围之……时以士马少粮,遂罢中山之围,就谷河间。”(第29页)《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将此事系于皇始二年(397年)五月,很正确。

[21] 《魏书》卷三十二《崔逞传》,第758页。

[22] 《魏书·太祖纪》,第44页。

[23] 《南齐书·魏虏传》,第986页。

[24] 《魏书·太宗明元帝纪》,第62页。《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改此句为“(拓跋嗣)自将诸国兵五万余人南出天关,逾恒岭,为斤等声援”(第3749页),则部分失去了《魏书》的原意。

[25] 《魏书》卷二十六《尉眷传》,第656页。

[26] 《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广陵王羽》,第546页。

[27] 《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北部民杀立义将军、衡阳公莫孤,率五千余落北走。追击于漠南,杀其渠帅,余徙居冀、相、定三州为营户。”(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