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魏开国初期的战争模式(第10/11页)

[28] 《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延兴元年(471年)、二年,第135—136页。

[29] 《魏书》卷十九中《景穆十二王·任城王澄传》,第475页。

[30] 《魏书》卷二十一上《献文六王·高阳王雍传》,第554页。

[31] 《魏书》卷六十四《张彝传》,第1432页。

[32] 《魏书·世祖纪下》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秋八月,第99页。

[33] 《魏书·高祖纪上》,第142页。

[34] 《魏书》卷五十八《杨播传》,第1287页。

[35] 在整个北魏时期,河北南部冀、定、相三州是最为富庶的地区,治所分别是信都、中山和邺城,正是北魏攻后燕时战斗最多的三城。《魏书·崔浩传》,神瑞二年(415年)秋,代北地区发生饥荒,明元帝曾准备将都城迁到邺城。崔浩反对迁都,提出可以让贫民到“山东三州”就食,也可以说明这三州比较富庶(第808页)。在占领之初,这里是魏军驻防较多的地区,但在实现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之后,这里又是向边境战场提供兵员最多的地区。

[36] 《魏书·世祖纪下》,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十一月,第100页。《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载此事径作:“魏选六州骁骑二万”;胡三省注,“六州,冀、定、相、并、幽、平”,即北魏统治的中原腹地。(见第3916页)

[37] 《魏书·世祖纪下》,第101页。

[38] 《魏书·世祖纪下》,第104页。

[39] 《宋书·柳元景传》,第1985页。

[40] 《宋书·索虏传》,第1912页。

[41] 据《魏书·崔浩传》,是崔浩认为“南人长于守城……不如分军略地,至淮为限,列置守宰,收敛租谷。滑台,虎牢反在军北,绝望南救,必沿河东走”(第814页);而《魏书》卷三十三《公孙表传》则云:“太宗以为掠地至淮,滑台等三城自然面缚。表固执宜先攻城,太宗从之。”(第783页)则是拓跋嗣亦主张略地优先。由于《魏书·崔浩传》中多夸大崔浩先见之明,似乎经过崔氏后人的文饰,现在已难以完全还原事实真相。

[42] 《宋书·索虏传》,第2323页。

[43] 《魏书·太宗明元帝纪》,第62页。

[44] 《魏书》卷二十九《奚斤传》,第699页。

[45] 《宋书·索虏传》:“郑兵(奚斤)于虎牢率步骑三千,攻颍川太守李元德于许昌。车骑参军王玄谟领千人,助元德守,与元德俱散败。虏即用颍川人庾龙为颍川太守,领骑五百,并发民丁以戍城。”(第2326页)

[46] 《宋书·索虏传》,第2327页。《魏书》卷三十《闾大肥传》作:“宜城王奚斤之攻虎牢也,大肥与娥清领十二军出中道,略地高平、金乡,东至泰山。”(第728页)《魏书》之闾大肥,《宋书》为悦勃大肥。另参见《魏书》卷三十《娥清传》。

[47] 《魏书·叔孙建传》:“率众自平原济河,徇下青兖诸郡。”(第704页)《宋书·索虏传》:“虏又遣楚兵将军徐州刺史安平公涉归幡能健、越兵将军青州刺史临菑侯薛道千、陈兵将军淮州刺史寿张子张模东击青州,所向城邑皆奔走。”(第2325页)涉归幡能健即叔孙建。

[48] 《宋书·索虏传》,第2325页。

[49] 《魏书》卷三十八《刁雍传》,第866页。按,刁雍本传载,拓跋嗣命刁雍赴青州时,“给五万骑,使别立义军”,如此庞大的兵力颇为可疑。因为据刘宋方面统计,过黄河到青州的北魏骑兵“凡六万骑”,此数字尚极为夸大,不可能从中分出五万给刁雍。本传又载,刁雍向叔孙建请命,“求将义兵五千”,阻击前来增援的宋军檀道济部,因叔孙建不允而止。如果刁雍本人有五万骑兵,亦不至于再向叔孙建求增兵。《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载拓跋嗣给刁雍兵力之事为:“以雍为青州刺史,给雍骑,使行募兵以取青州。”(第3753页)应是认为“五万骑”数字颇可疑,而有意略去。可推测,北魏能提供给刁雍的骑兵大概在数百人规模。

[50] 《水经注疏·河水五》:“(成皋县)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苕苕孤上……魏攻宋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第398—399页)。

[51] 据《宋书·索虏传》,宋永初三年(422年)十二月,参与合围虎牢的魏军公孙表、奚斤、周几所部共“万五千骑”。从永初四年(423年)三月开始,拓跋嗣又陆续多次增兵。(见第2324页)

[52] 近百年之后,郦道元到此处,魏军泄井水所凿之穴仍在。《水经注疏·河水五》:“门东对临河,泽岸有土穴,魏攻宋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容防捍,潜作地道取井。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第3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