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第7/8页)

苏代经过魏国时,魏国替燕国拘留了苏代。齐国派人对魏王说:“齐国愿把宋国的土地封给泾阳君,秦国一定不肯接受。秦国并不是因为有了齐国而得到宋地没有好处,而是因为不相信齐王和苏先生。现在齐国和魏国不和睦到这样严重的地步,那么齐国就不会欺骗秦国了。秦国相信齐国,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泾阳君得到宋国的土地,不是有利于魏国的事。因此大王不如让苏先生东归齐国,这样,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先生了。齐国和秦国不合作,天下局势没有变化,讨伐齐国的形势也就形成了。”魏国这时释放了苏代。苏代前往宋国,宋国友好地接待了他。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送信给燕昭王说:

燕国名列万乘大国,却委派人质给齐国,因而名声低下而权力轻微;用万乘大国帮助齐国攻打宋国,因而使人民劳累,财力耗费;攻克宋国,残害楚国的淮北,有利于强大的齐国,敌国因此强盛,而本国受害。这三种情况,对于自己国家来说,都是大失败的事情。然而大王这样做,是准备用它来取得齐国的信任。齐国对大王越不信任,而对燕国的忌恨就越严重,这是大王策略上的过失了。把宋国和楚国的淮北合在一起,就够得上是一个万乘的强国。如果齐国并吞了它,这是增加了一个齐国,北夷纵横有七百里,加上鲁国和卫国,也够得上一个万乘强国。如果齐国吞并了它,就是增加了两个齐国。面对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尚且像狼一样有后顾之忧,不能对付,现在用三个齐国压迫燕国,那灾祸一定很大了。

虽然这样,但明智的人办事,善于化灾祸为幸福,转失败为成功。齐国的紫色丝织品,本来是用劣等的白绢染成的,但它的价格却是其他丝织品的十倍。越王勾践曾在会稽山上栖身,反而打败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天下:这都是化灾祸为幸福,转失败为成功的例子。

现在大王如果想化灾祸为幸福,转失败为成功,就不如抓住齐国而推崇它,各派使者到周室缔结盟约,烧掉秦国的符信,声言“最好的计策是打败秦国,其次是长期排斥它”。秦国遭受排斥,并且面临被打败的危险,秦王必定忧虑。秦国五代连续攻伐诸侯各国,如今屈居齐国之下,秦王心想如果能使齐国屈服,就不怕全力以赴来求得成功。这样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游说秦王道:“燕国和赵国打败宋国,益了齐国,推崇它,作为它的下属,燕国和赵国并不是以为这样有利。燕国和赵国既然不利,但势必要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不相信秦王。这样,那么大王何不派遣可以信赖的人来联络燕国和赵国,让泾阳君和高陵君首先到燕国和赵国来?秦国如果变心了,就用他们做人质。这样,燕国和赵国就会相信秦国了。秦国称西帝,燕国称北帝,赵国称中帝,树立三帝来号令天下。韩、魏两国不听从,秦国就讨伐它们;齐国不听从,燕、赵两国就讨伐它。天下哪一个敢不听从?天下服从了,就乘机驱使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警告它说:‘一定要交出宋国的土地,归还楚国的淮北。’交出宋国的土地,归还楚国的淮北,这是对燕国和赵国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国和赵国的共同愿望。真正得到自己的利益,如愿地得到尊重,这样,燕国和赵国要抛弃齐国,就会像脱掉草鞋一样容易了。如果您不接收燕国和赵国,齐国的霸业一定会成功。各诸侯国拥护齐国而大王不服从,这样国家会被攻伐;各诸侯国拥护齐国而大王服从它们,这样大王的名声也就低下了。如果接收燕国和赵国,就能使您的国家安定,使您的声誉崇高;如果不接收燕国和赵国,就会使您的国家危险,使您声誉低下。舍弃声誉的崇高、国家的安定,却选择国家的危险、声誉的低下,聪明的人是不干的。”秦王听到这些话,一定会像刺痛了心脏一样。那么大王为什么不派遣说客用这些话去游说秦王呢?秦国一定可以争取的,齐国一定要受到讨伐的。

争取秦国,这是重要的外交;讨伐齐国,这是正当的利益。重视重要的外交,力争正当的利益,这是圣贤之王的大业。

燕昭王认为他的信很好,说道:“祖先曾经对苏氏有恩德,子之叛乱的时候,苏氏兄弟离开了燕国。燕国想向齐国报仇,如果没有苏氏兄弟是不行的。”燕昭王就召见苏代,又一次友好地接待他,跟他商议攻打齐国的事。齐国终于被打败了,齐盡王出逃。

很久以后,秦国邀请燕王到秦国去。燕王打算前往,苏代劝阻燕王道:

楚国取得了枳邑因而国家危亡,齐国取得了宋地因而国家危亡,齐国和楚国不能因占有枳邑和宋地就去臣服秦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战功的国家是秦国的大敌。秦国夺取天下,不是靠推行正义,而是靠使用暴力。秦使用暴力的时候,是向天下公开宣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