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方的时代: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第22/24页)
实践经验表明,若有个和平、统一的政府,中国也可以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经济中求得繁荣,但是邓小平进展得更多,他还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为了减少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他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在理论上)要求生育两个孩子的妇女实行节育。在提高了资源占有量之后,他将中国领进了全球经济中。中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放经济特区以吸引外资,甚至允许可口可乐公司在上海设厂。
到1983年,邓小平有效地消除了毛泽东推行的人民公社。农民推行“副业”,农民的个人收入增加了,商人的部分利润得以保存。虽然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但是家庭可以承包土地30年,然后进行自主经营。在城市,房地产甚至可以作为抵押进行贷款。农业产量陡增,虽然保守主义者担心资产阶级自由化,但是自由化并没有让社会倒退。邓小平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鼓吹宁要贫穷的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是一种谬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致富不是罪过。
类似的想法也在4000英里以外质问着莫斯科的领导人。在尼克松访问中国后,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很好。在阿拉伯国家提高油价的时候,出口大国苏联也获利了。随着资金滚滚流入苏联,莫斯科资助并打赢了一系列代理国战争,此外,它于1978年在核武器方面超过美国。但是这一系列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高潮所致。一场支持阿富汗盟友政权的干预演变成一场延绵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持久战。油价下降了2/3,美国军事开支迅猛增加,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武器方面。
苏联中央政治局开始担心普通民众会发现他们的经济火车一动不动。它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坦克和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但却无法造出电脑和汽车(还有一个苏联笑话是这样说的。问:如何才能让拉达轿车价值增长一倍?答曰:装在坦克里)。持不同政见者的不满一触即发。有人认为一场新的军备竞赛即将爆发,这让苏联的统治者大为惊恐。
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妻子在花园中散步的时候,他对妻子坦言说:“我们不能这样生活下去。”在随后数小时内,戈尔巴乔夫将被任命为苏共总书记,可是花园是他唯一一处可以躲避侦查间谍的地方。和邓小平一样,他也明白自己必须面对现实。1986年,位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随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实行改革和公开性政策——其实这只是重新认识到了马克思、恩格斯150年前早已知晓的道理:自由化将所有固定的、快速冻结的关系全部消除,而不单单是我们不喜欢的那部分。
戈尔巴乔夫什么也没有做。1989年10月,他访问柏林的时候,很多人再次欢迎他。在随后的几周里,民主德国人开始在柏林墙上跳舞,用铁锤和凿子攻击墙体,上千人越过墙进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政府不知所措,无能为力。就这样,民主德国政权解体了。几个月后,苏联开始解体。直到新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宣布退出苏联时,戈尔巴乔夫仍主张保留苏联,但他已沦落成一个已不存在的帝国的总书记。1991年的圣诞节,他终于迫于压力,签署法令,宣布苏联解体。
这样,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
刮东风还是刮西风
当皇室帝国无法应对所有战争的时候,它们在1917~1922年间几乎全部消失,美国表明自己是个不好对付的庞然大国,但是当共产主义在1989~1991年间遭遇挫折时,美国准备填补这一空白。每两年,美国国防部在《国防规划导引》中修订其宏大战略。报告的初稿于1992年3月出炉,恰在苏联解体的三个月之后。这篇报告展示出了大胆的新设想: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防止新对手的再次出现,不管这个对手是前苏联领土上的国家还是其他国家,它都会给苏联此前制定的秩序带来威胁。这……要求我们敢于阻挠任何敌对力量,别让他们去占领那些资源充足且可以为全球供给能源的地区。这些地区包括西欧、东亚、前苏联国家和东南亚。
当“一位认为这个冷战后策略之辩应该在公开范围内展开的官员”(就像《纽约时报》说的那样)泄露这个计划的时候,政府很快缓和了自己的语气,但是一个和以前世界一样、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世界格局再次出现。
苏联解体了。破产并没有像打倒罗曼诺夫王朝的内战那么可怕,但是俄罗斯作为苏联主要的继承者,其产值在20世纪90年代下降了40%,实际工资收入下降45%。1970年,苏联人平均寿命为68岁,只比欧洲人平均寿命少4岁;但到了2000年,俄罗斯人平均寿命为66岁,比欧盟居民少了12岁。俄罗斯仍然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国家。但是正如《国防规划导引》预期的那样,俄罗斯没能产生和苏联一样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