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方的时代: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第16/24页)
1929年10月,事情进展得不怎么顺利,运气也不太好,乐队指挥也不在场,而美国的股市泡沫不断,全球金融随之崩溃。就像传染病一样在资本主义世界火速蔓延开来:银行倒闭,信贷蒸发,货币崩溃。虽然没多少人挨饿,但是到1932年圣诞节时,25%的工人失业。在德国,失业率接近50%。失业大军一列接着一列,探出灰白的脸朝外张望。英国记者乔治·奥威尔认为:“他们凝望着自己的命运,就和动物在牢笼里的呆滞惊异神情一样,只是不明白自己这是怎么了。”
至少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自由民主党所做的一切只是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似乎不仅是发展的悖论降低了西方核心世界的发展水平,而且后发优势在其他方面也显现功效了。几百年来俄国都是一个落后的边缘国家,重组后它形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国一样,它将新兴工业和广阔的农业腹地联系起来。但是和美国不同的是,苏联鼓励国有企业、集体农业及中央计划模式。苏联采用更接近西方国家的方法来动员人民,而非用旧皇室帝国的方式。
与失败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不同,苏联发展成功了,不过其人民生活水平却很低。无可置疑的是,斯大林的确采取了一些正确的措施。因为当资本主义工业在1928年和1937年崩盘的时候,苏联生产总值增长了三倍。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 Steffens)访问苏联回国后,曾对美国人民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已经看到了未来,而且它起效了。”[7]
1930年,对于许多人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的教训并不是告诉人们自由的民主制度是未来的社会形态:虽然主张自由主义,但依旧是英国——法国——美国的联盟获得了胜利,而不是自由主义获胜。其实,获胜的真正原因是次大陆帝国,它越是不自由开明,就越容易获胜。日本跟随主张自由的国家,获得了很大利益,但是当全球经济和以贸易为导向的经济走下坡路的时候,日本并未继续追随这些国家。由于失业率飙升,民主制度步履维艰,共产主义势力增长,军国主义介入,强烈要求组建日本帝国,让日本人求生。军队,尤其是激进的初级军官失去控制,利用西方民主政治的混乱态势和中国内战吞并了中国东三省,直指北京。一名日本中佐解释说:“只有通过日本——满洲间的合作和日中友谊,日本人才可以成为亚洲的统治者,进而发动对各类白种人的最后一场决定性战役。”
从某种程度而言,军国主义发挥了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了72%,钢铁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代价仍然很高。“合作”和“友谊”常常意味着封锁和屠杀。即使是以保守且具有欺骗性的20世纪30年代的标准来衡量,日本的野蛮行径依旧令人震惊。此外,时至1940年,征服者显然没有解决日本的问题,因为战争消耗资源的速度比获得资源的速度还要快。战舰和炸弹燃烧使用的每5加仑石油中,有4加仑是从西方购买的。军事计划——依旧征服他国——却没有任何减缓。随着中国的局势变得日益困难,日本提出了另外两个惊人的海上计划:即使意味着和美国开战,也要打入东南亚,摆脱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石油和橡胶的依赖。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计划来自德国。战败、失业、金融危机给歌德和康德的后人留下创伤。这伤痛是如此之深,他们甚至乐意听妇女数落犹太人,散播征服万能说。阿道夫·希特勒虐待、驱赶德国的犹太商人,将行业工会主义者打入监狱。此后,他向自己的财政部长保证:“集中营是保持我们货币稳定的首要原因。”希特勒看上去举止怪异,但行事是合乎情理的:赤字支出、国有化、重整军队消除了失业,并在20世纪30年代带动工业产值增长了一倍。
希特勒公开吹嘘自己的计划,他想通过击败海上帝国夺取德国西部,并将东欧的斯拉夫人和犹太人赶走,替代以强健的雅利安农民。希特勒有着以德国为中心建立次大陆帝国的野心,这种野心不仅是偏执狭隘的,而且发展到了种族屠杀的地步。几乎没有多少西方人会相信,这是他的真实想法。这种自欺心理带给他们一件他们最想避免的事——又一次世界大战。在那几个昏天黑地的月份中,一个陆上帝国似乎即将统一欧洲,虽说1812年已经首次出现了这种情况。但是,与拿破仑的做法不同的是,希特勒转身攻击英吉利海峡、白雪皑皑的莫斯科和沙漠成片的埃及。他想做到能力不及的事,希特勒试图将与日本的东方战争归入自己的西方战争中。但是他并没有将英国击败,而是将美国卷了进来。战争使美帝国和苏联结成同伙,虽然德国和日本抢夺欧洲和东方的矿物和劳动力,但是它们无法遏制这两大帝国联合起来所带来的金钱、人力和制造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