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戈铁马:东西方帝国与外来入侵者的斗争(第15/21页)
失去了阿提拉,松散的匈奴国开始分裂,君士坦丁堡的皇帝暂时摆脱了危险的境地,于是试图再次收复西罗马帝国,但是直到公元467年,他们才将所有的条件准备妥当,包括金钱、船只以及一位值得信赖的罗马铁腕人士。东罗马帝国皇帝倾尽国库所有,派遣海军上将巴斯里斯克斯(Basiliskos)带领1000艘军舰重夺北非,试图解决西部省份的财政危机。
最终,罗马帝国随风而逝。公元468年夏天,北非沿岸的风原本是西向的,推动巴斯里斯克斯的舰队逼近迦太基。但是就在登岸的最后关头,风向突然逆转,使得舰队无法靠岸。借此机会,汪达尔人放出火船攻击罗马密集排布的舰队,这正是1588年英国对抗西班牙无敌舰队时所采用的策略。罗马的旧式船只采用干燥易燃的绳子、木制甲板和布制风帆,顷刻间舰队就成了炼狱火海。惊慌失措的船员们互相踩踏,争相用长杆把火船推向远处,然而无处可逃的罗马军队已然方寸大乱。汪达尔人趁乱登船,展开杀戮,战争由此结束。
在第五章我已经讲过了历史的伟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创造事件的是独一无二的天才人物——例如亚述的提格拉·帕拉萨,而非强大的客观力量——例如第一次东西方交流。伟人理论的对立面是历史的蠢人理论:我们必须问,如果巴斯里斯克斯足够机智,想出了逃脱困境的办法,会发生什么呢?[10]他可能已经重新占领迦太基,但是这能够修复意大利——北非财政轴心吗?也许能。汪达尔人已经在非洲长达30年,罗马帝国也许能够很快重建其经济结构。又或者,不能。哥特国王奥多亚塞是当时西欧最铁腕的人物,他觊觎意大利已久。公元476年,他致信君士坦丁堡皇帝芝诺说世界不再需要两个皇帝,因为芝诺的荣耀足以统治全世界,并提议让他以芝诺的名义统治意大利。芝诺深知奥多亚塞意在占领意大利,但他也明白没有必要与之争辩。
就这样,罗马的末日到来了。伴随罗马灭亡的并非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啜泣。如果当初巴斯里斯克斯收复了迦太基,那么比起公元476年的真实情况,芝诺保卫意大利时情况是否会改观呢?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自此,再也无人能够拥有足够实力掌控一个横跨地中海的帝国,而公元5世纪时疯狂的幕后操纵、政治活动和暗杀都无法改变经济下滑、政治崩溃和移民流动的现实。古典世界就此结束。
更小的世界:东晋和拜占庭帝国对比
自此,东西方两大核心都分裂成两部分。在中国,东晋王朝统治着前朝的南部地区,且自视为整个中国的正当统治者。同样,西方的拜占庭帝国(这样称呼是因为其都城君士坦丁堡位于古代的希腊城市拜占庭)统治着古罗马帝国的东部,并宣称拥有对整个罗马帝国的统治权。
东晋和拜占庭帝国都是先进国家,拥有完备的官僚体系、税收制度和受薪军队。它们都拥有大城市和有学识的文人,而尼罗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前所未有的富饶多产。随着中国北部和欧洲西部渐渐脱离核心区域,它们的统治范围也不断缩小。
管理者、商人和金钱组成的网络曾将东西方核心国家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但这一网络被疫病、移民和战争瓦解。公元4世纪的中国北方国家和公元5世纪的西欧国家一直处于低级阶段,它们的皇帝整日与将领们在抢夺来的大殿中饮酒作乐。这些皇帝乐于向被征服的农民征税,尽管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些财富,因为他们不需要支付雇佣军的薪酬。他们极其富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试图对官僚机构进行管理,并从难以驾驭的手下那里征税,这些手段造成了诸多麻烦。
在中国北方和罗马帝国西部,有许多旧式的富有贵族家族携带财产逃往建康和君士坦丁堡,但他们中更多人选择留在旧帝国的废墟之中,也许像西多尼乌斯一样维持着贵族的骄傲姿态,但又与新统治者达成某种协议。他们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用羊毛裤子换下丝绸袍子,消遣活动也从古典诗歌转向狩猎。
有些现实产生了积极的结果。之前,贵族所拥有的地产遍布整个汉朝或罗马帝国,但现在那些超级富有的贵族们都消失了。尽管在公元4世纪和5世纪,地主的财产受到国家限制,但他们的富裕程度仍然令人咋舌。古罗马和中国的精英阶级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与他们的征服者通婚,并从破败的城市搬到乡下的领地。
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北方和5世纪的西欧,伴随着不断加速的向落后国家发展的趋势,皇帝们允许贵族向农民收取租金,而这原本是农民应当作为税金交给国家的盈余资金。随着人口减少,农民能够集中精力耕作最为肥沃多产的土地,盈余资金也不断增长。数世纪以来,农民非但没有忘记历代积累的农耕技术,反而自行创造了不少新技术。公元300年后,长江流域的排水系统以及尼罗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得到长足的发展,牛拉犁在中国北方迅速推广,条播机、铧式犁以及水力磨坊也在西欧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