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戈铁马:东西方帝国与外来入侵者的斗争(第14/21页)
公元378年8月,大约1.5万名罗马士兵(其中许多人是日耳曼移民)在阿德里安堡与大约2万哥特人展开激战。结果,包括瓦伦斯在内的2/3罗马士兵在接下来的溃败中战死。回想奥古斯都时代,失去1万军队并不是重大损失,甚至不会留下书面记录,因为当时的罗马有能力组织起更大规模的军团展开可怕的报复。然而,公元378年的罗马帝国已经日益衰微,这些死去士兵的空缺无人补充。于是哥特人抓住这一时机,顺利侵入罗马帝国。
就这样,两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僵持局面。哥特人不像游牧民族匈奴人,他们不会伺机偷盗一番,随后回到草原;他们也不是波斯人那样的帝国主义者,意图吞并其他地区。哥特人想要在罗马帝国疆域之内建立自己的领土。但是他们没有攻城装备,无法对城镇发动进攻,也没有行政机构来管理国民,因此他们需要罗马的合作。当这种期望破灭之后,他们就在巴尔干半岛四处破坏,试图威胁君士坦丁堡同意赐予他们自己的国土。东罗马帝国皇帝没有足够兵力驱赶哥特人,只得以国库空虚作为挡箭牌,收买哥特人,又不时与之发生小冲突。直至公元401年,他说服哥特人继续向更理想的西部迁徙,顺理成章地将哥特人变成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头等难题。
但是这个聪明的外交手段很快失效。公元405年,匈奴人继续向西推进。同时,越来越多的日耳曼部落逼近罗马边境,导致更多地区沦陷。主要由日耳曼移民组成的罗马军团在一名半日耳曼将军带领下,进行着血腥的消耗战;外交官也施展外交手段,试图寻求更多外援。但在公元406年的新年前夜,数以千计的日耳曼人冲过了冰封的莱茵河,罗马最终沦陷。自此,再也没有任何军队能够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这些移民分散开来,到处抢掠。诗人西多尼乌斯原本是富裕贵族,他曾经描述了一群士兵冲进他的住宅并向他施加侮辱的情景。他与一位住在罗马的朋友通信时说:“为什么要为维纳斯而唱?当我置身于长发的暴民当中,被迫聆听日耳曼演说,卑鄙的勃艮第人将腐臭的黄油涂抹在头发上,而我还要板着脸为他们唱赞歌……你根本想象不到,有人每天清晨朝你打嗝,散发出累积十天的大蒜和洋葱的恶臭。”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嫉妒西多尼乌斯。另一个目击者用更加直白的文字写道:“整个高卢都弥漫着火葬柴堆散发出的浓烟。”
不列颠的军队爆发了起义,开始掌管自己的防御部队。公元407年,莱茵河防线的剩余部队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所有地区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为了引起灾难缠身的西罗马帝国注意,哥特人于公元408年入侵意大利,又在公元410年公开劫掠罗马。公元416年,他们终于得偿夙愿,西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意:如果哥特人帮助他赶走日耳曼人并将篡夺者从高卢、西班牙清除,他们就可以获得部分领土。
和中国边境的情况类似,罗马边境也曾经成为蛮夷的(这些帝国以此称呼外族人)聚居地,之后这些人获取国家支付的酬劳,负责保护国家不受其他蛮族入侵威胁。这对皇帝来说是双输的局面。公元429年,当日耳曼的哥特人(代表罗马而战)在西班牙打败了日耳曼的汪达尔人(反对罗马)时,汪达尔人被迫退至北非。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是现今的突尼斯沙漠在当时是罗马的粮食基地,拥有上万平方英里的灌溉耕地,每年向意大利出口50万吨粮食。失去此地供应的粮食,罗马城将会饿殍遍地;没有此地的税收收入,罗马根本无力支付受雇攻打汪达尔人的日耳曼雇佣军费用。
在接下来的10年中,聪明的罗马将领和外交家(通常都是日耳曼人出身)成功遏制了汪达尔人,并稳定了高卢、西班牙地区,但在公元439年,情况急转直下。汪达尔人占领了迦太基的农业腹地,对罗马来说最糟糕的情况终于成了现实。
君士坦丁堡的统治者乐于看到他们在罗马的潜在竞争对手的种种惨状,但是西罗马帝国即将灭亡的悲惨前景也给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敲响了警钟,于是他集结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帮助解放现在的突尼斯地区。然而公元441年,当他的军队集结时,另一个打击从天而降。匈奴王阿提拉——罗马作家称其为“上帝之鞭”——入侵巴尔干半岛,他不仅带领着最勇猛精干的骑兵,还拥有先进的攻城装备。(可能是来自君士坦丁堡的难民将此技术带给他,一名狄奥多西的大使声称,公元449年时他曾在阿提拉的宫廷中见到这样的一个流放者。)
在匈奴攻城槌的猛攻之下,狄奥多西的防御体系简直不堪一击,于是他放弃攻打汪达尔人。他拯救了君士坦丁堡——仅仅如此——但对于罗马来说,这是最黑暗的日子。公元400年,罗马城拥有大约80万居民。到了公元450年,人口仅存3/4。税收枯竭,军队消亡,最糟糕的是出现了更多篡夺者意图谋取王位。阿提拉审时度势,在榨干巴尔干所有财富之后,决定继续西进。罗马西部军队的半哥特指挥官成功地使哥特人相信阿提拉也是他们的敌人,他带领的是全部由日耳曼人组成的军队。他导致了阿提拉人生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失败。阿提拉还没来得及展开报复行动就含恨而终:在他第无数次的婚宴上,他因饮酒过量导致血管爆裂,“上帝之鞭”最终去和他的主人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