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将沉醉换悲凉说晏小山(第6/6页)

小山是现实残酷竞争的失败者,但他的纯净与真挚,使得他可以收获那些位高权重的老爷们永远无法得到的真爱。女主人公显然对他一见倾心,因之为他倾情歌舞。“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二句,极言歌舞的凌风超月,因为她不是用歌喉来吟唱,而是用灵魂;她不是用身体在舞蹈,而是用生命。

相比上片的空灵婉约,下片陡转密实沉着。爱欲既炽,自然如胶似漆,即令不得不分别,别后也必相思无极,无有已时。爱情的美好之处,就在于双方既没有谁更快一步,也没有谁更慢一步,完美的爱,一定是同时堕入爱河,不需要一方苦苦追逐,一方再勉强接纳,千里万里,魂牵梦萦,不以时久地隔,始终默契于心。这才是爱的胜境。小山显然是享有了这样的爱情。“几回魂梦与君同” 一语,既见小山之深情,又见彼此相爱之殷,故此难得。“今宵剩把银 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化自杜甫的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诗记战乱后的重逢,重大沉郁,欲说还休,小山词则轻灵飞动,一派天真,但深情眷眷,却与老杜一般心肠。

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这首词译作白话,大概是:

歌女在酒筵上歌唱着动听的小令,就中一位最出色,芳名叫玉箫。她唱着《剔银灯》曲子,怎么那么妖娆!这样的佳人来劝酒,何妨醉倒!酒阑人散,归家的路上,酒劲儿未去,歌声还在耳畔萦绕。啊!这夜色多么宁谧美好。碧云天末,我还想念着她的容貌,可她却像巫山的神女,虚无、缥缈。罢了罢了!我这做着春梦的人儿,礼法且自全抛,快快踏着杨花,到谢娘桥边把妙人儿寻找。

这首词里有三个典故:“碧云天”用的是南朝江淹的诗句“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楚宫”则用宋玉《高唐赋》之典,略谓楚顷襄王夜宿高唐,有女子伴宿,自称系巫山神女,朝为行云,暮为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碧云天共楚宫遥”,整句是说我在思念着的佳人,却遥在高唐宫阙,无法相见。第三个典故是谢桥,即谢娘桥的省称。谢娘本指晋代的才女谢道韫,后指所眷女子。

这首词的结句写得清俊非常,但文字背后的精神气质更重要。这是破碎虚空,真正求得心灵自由的灵魂的咏唱。世人拘于礼俗,囿于成说,窘于衣食,远离自由久矣!因此,当世间终于出现一位自由的天才时,人们不是企慕、向往,而是震惊、诧异。理学家程颐听人诵此二句,不由失笑道:“鬼语也!” 虽说有赏识的意味在,更多的却是不信——不信世间有此自由之境,不信世间有此自由之人。

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我认为这首词作于小山晚年,是他对自己哀乐过人的一生的总结。“天边金掌” 指朝廷宫阙。汉武帝好神仙,在宫门外立十二根大铜柱,号曰金茎,上有金人手捧露盘,是为仙人捧露盘,方士哄骗武帝,用露盘所承之露和着金泥玉屑服下去,可致长生。金色与下文的翡翠杯之绿、侑酒人衫袖之红,本来都是明亮的色泽,但一加以“ 露成霜” 三字,整个感觉完全变了。词人的情感基调是沉郁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故乡人情最厚,“人情似故乡” 一句,点出漂泊异乡内心凄苦之状,洒落中饱含热泪。过片“ 兰佩紫,菊簪黄” 二句句法非常矫健,它并不是“ 佩紫兰,簪黄菊” 的倒装,而“ 兰宜佩紫,菊应簪黄” 的省略。唐宋时不管男女老幼,在重阳节时都会在头上插满黄花,身上有时候也会佩着兰草,这是许多人一年中难得放浪的一天,小山又怎样呢?他“ 殷勤理旧狂”,过往的生命,像电光石火一样,在他的心头飞快掠过,他追想自己狷介的一生,不肯俯仰贵人门前,坚守自己的原则,有所不为,终落得沉沦下僚,无以仕进,此时此刻,他后悔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非但不后悔,甚至更有一种隐隐的骄傲,一种悲凉的、承受悲剧命运、担荷世界罪恶的骄傲,这才有“ 理旧狂” 的“ 殷勤”。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他的生命是悲凉的,然而又是丰盈的、充实的,这种悲凉贯穿了他的一生,并感染着九百年以后的我们。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小山这两句词不是写给他自己,而是用来抚慰他所有的读者,抚慰所有被他感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