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第3/6页)

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有远见的。而且修这条路对辰山县的好处远远大于岳康县,他们不热衷也就很正常了。

说来说去,还是太穷了。

余思雅琢磨了一会儿说道:“梅书记,剩下的二三十万元缺口,我们清河鸭可以出。但我有个要求。”

梅书记诧异地看着她:“小余同志,你们已经出了三十万元钱了,你没必要再出这个头。”

余思雅笑道:“梅书记,你先听我的要求,我们不吃亏的。我要求这条公路命名为‘清河公路’,沿途每隔三公里做一个指示牌,牌子上都要用大字标明‘清河公路’这四个字,并且在下方注明‘清河鸭集团’由此去,再用一个黑色的箭头标明到我们集团的方向。”

光说,她还嫌不够,掏出本子和笔,边解释,边画图,不一会儿就将指示牌的雏形画了出来,推到梅书记面前:“你请过目。”

除了以上所说的,余思雅还在指示牌的下方添加了清河鸭的标志图案。

梅书记拿着本子看了又看:“就这个?”

这就值几十万元吗?

余思雅肯定地点头:“对,就这个,只要他们同意,我们清河鸭就出这个钱。”

路是用他们集团前两个字命名,每隔三公里一个指示牌,这条路上就有好几十个指示牌矗立在路上,风雨无阻,一放几十年。短期来看,投入当然高,不划算,可长远来看,他们清河鸭绝对不亏。

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广告,几十年不变的广告。而且用厂名命名一条公路,还有比他们清河鸭更有牌面的吗?

以后上省电视台打个广告,几个月就得几十万,这么一对比,还是公路户外广告更划算。而且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以后肯定会有很多外地货商到清河鸭采购商品,在没有导航,地图也不完善的年代,这条路就是最好的向导。

梅书记还没见识过户外广告的威力,有些为余思雅不值:“你啊,真是便宜他们岳康县了。不用说了,少掏这么多钱修一条宽阔的公路,他们肯定乐意。”

“那就好,这个事就麻烦梅书记你操心了。我们厂子准备引进新的设备,明年将会大规模扩大生产,交通运输的便利非常重要,希望这条公路能够尽早完工。”余思雅笑着说道。

梅书记听明白了她的意思:“好,元旦节后,我就去找他们当面谈这事,尽快将事情落实下来。”

“嗯,距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下个月动工,也能在年前修一个月的路。这样无业年轻人们也能拿到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回家过个好年。”余思雅点头道。

提起这个事,梅书记沉默了几秒后说道:“关于公路招工这件事,高市长的意思是咱们联合成立一个修路队,主要征招社会上的无业人员去修路。可……咱们县没什么无业人员啊。”

辰山县本来工业人口就少,没办法顶替父母工作的年轻人也少。加上这几年,清河鸭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近万个工作岗位,年轻人们并不愁没工作,基本都进厂了。

余思雅一听就明白了,高市长为了解决年轻人没事做这件事,将他们辰山县这段路的主意也打上了。但跟她没关系,她笑了笑说:“梅书记你看着安排呗。”

梅书记其实也心知肚明,笑着说:“我想着答应高市长算了。以后咱们跟省城的经济联系会越来越紧密,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果然啊,能当上大干部的,心里都有一杆秤。

余思雅含笑道:“也行。梅书记,这个事要是确立了,你让胡秘书通知我一声吧,我们提前准备好钱。”

“行。”梅书记一口答应了。

事情谈得差不多了,余思雅看了一眼表,才三点多,便说道:“梅书记,你还有工作要忙,我就不打扰你了。”

梅书记估摸着她是要回红云公社,也没留她:“好,小余同志慢走,小胡,送送余总。”

胡秘书应了一声,将余思雅送了出去。

走出县政府大门后,胡秘书告诉了余思雅一个消息:“余总,市里面知道咱们要修通往省城的公路后,提议先修到市里面的公路,被梅书记给挡回去了。”

谁不知道修路是个好事,只是没钱,舍不得钱罢了。

余思雅愣了一下,忽地问了个不相干的问题:“胡秘书,我听说梅书记有望往上走,今年怎么没消息了?”

胡秘书看了一眼余思雅:“余总还不知道啊,六月的时候,市里找梅书记谈过话了,不过梅书记拒绝了。他想继续留在辰山县,建设辰山县。”

余思雅听了这话久久没出声。

直到走到公交站台,她才回头认真地对胡秘书说:“谢谢胡秘书,我知道了,梅书记不会失望的,咱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辰山县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