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首征沙漠最后一战:大漠深处的丧钟(第3/4页)

主角成功逃亡,李文忠只有搜罗配角充数,收获还是不小:逮住了元顺帝的亲孙子、元昭宗的亲儿子买的里八刺以及他的后、妃、宫人,应昌的北元诸王、省院官员等也一并做了俘虏。

突袭应昌战果颇丰,除以上高级战俘以外,李文忠还缴获元廷皇室珍藏宋代玉玺、金宝一十五方,宣和殿玉图书一套、玉册二卷,镇国玉带、玉斧各一件,另外抢得驼、马、牛、羊无数。

对于北元新皇帝爱猷识里达腊的逃窜,李文忠格外恼火,这是一个会在将来造成无穷后患的的定时炸弹!是北元残余的精神支柱,我怎能容他如此潇洒走一回?

李文忠亲率精骑追踪兜捕。但是,毕竟漠北是人家的老窝,地理不熟,再加风沙一起便淹没了元帝形迹,李文忠一直追到北庆州(在今蒙古巴林右旗境内),还是没能找到爱猷识里达腊的准确逃亡线索,只得怏怏而还。

爱猷识里达腊此刻却是目标明确:西北方向!那里是旧都和林,据闻王保保正在那里召集旧部,新皇帝不得不投靠昔日政敌去了。

有道是:有意种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李文忠追歼北元新皇帝而不得,却在凯旋回师路途得到丰硕收获,大军如同对辽东纳哈出示威一般浩荡东行,雄师过路兴州,之前在锦川大败的元将国公江文清看出了未来政治形势,主动率军民三万六千九百人前来归降。

大军到了红罗山,元将杨思祖等一万六千余人又是主动投诚明军。

这正应了那几句中国民间俗语: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树倒猢狲散,闪亮打响雷。

只是,这时的李文忠与徐达一样,还没有意识到:东线走了一个爱猷识里达腊与西线逃了一个王保保一样,不知会给大明皇朝带来多么久的边境忧患!

108

1370年过去还不到一半,朱元璋派出的西征、北伐两路大军便基本完成了摧毁北元残余势力的战略任务,不过,也都无可奈何地各自给北元政权遗落下一粒火种。

后来发生的事实将会告诉大明将帅与皇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两粒火种碰在一起时,必将爆出耀眼的火花,哪怕这朵火花仅仅是昙花一现般暂短。

后世有人猜测:李文忠在给娘舅兼义父的皇帝朱元璋的报捷奏章中语气过于得意了,因此招致了朱元璋对李文忠这小子开始不满。

事实不是这么回事儿。

李文忠不会傻得在奏折中放空炮,更不会肆意夸大战果来博取更高的奖赏与功名。实事求是讲,李文忠的这次沙漠远征,意义远大于徐达对王保保的打击,若是把徐达西征军的胜利比作砍断了北元政权的一根右臂(主神经未断,仍能康复),那么,李文忠则是将一把利剑准确地插进了北元王朝的心窝!(不过还是偏了那么一点,没有真正致命)。

从此蒙古政权这位百岁老人再也没有真正痊愈康复,即便是又经过了近百年的聚集组合,甚至在日后的土木堡大战中俘虏了大明皇帝英宗,其军事实力也没有真正强于明军。

换句话说,蒙古老头对中原的统治从此烟消云散,固然有时也能挣扎起身翻几个漂亮跟斗,那只不过是回光返照于瞬间,没有能力对明朝造成实质性的威胁,此后双方的战争主动权一直牢牢握在大明帝国手中。

事实是朱元璋给了外甥兼养子李文忠所能赐给的最高奖赏:当年十一月,徐达、李文忠两路大军凯旋班师回到南京,朱元璋论功行赏,把李文忠列入了国公行列。

国公仅仅封赏了六位: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胜。

插句没跑题的闲话:徐达的西征军于四月收拾掉王保保所部之后,南下数月转战巴蜀,征服了原叛离陈友谅自立夏国的明玉珍余部,夏国国主明昇被徐达献俘南京。

朱元璋觉得如此高官厚禄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索性给连同被封为侯的汤和等二十八人各赐铁券——证明持券人后辈子孙犯法不必治罪的一种铁质档案文书。这东西也就从心理上安慰一下功臣们,顶不了多大真用场,皇帝一旦想宰哪位的话,根本就不必管你犯不犯罪,说你有罪就有罪,其实家中藏着这东西更加危险,除了防盗,还要提防皇帝惦记。

不过,刚刚获得胜利的朱元璋表现了极大的宽大温厚,不光是对待自己的将士们,还包括残余的敌人。

六月份时,李文忠便把俘虏的新元帝儿子买的里八刺及其母妃送到了南京,中书礼官杨宪等人建议效仿唐太宗对待王世充的办法献俘于太庙,朱元璋没有采纳这个诱人的建议,而是下旨以礼相待,让买的里八刺穿着蒙古服装于奉天殿朝见,接见完毕后亲自赐给汉族衣冠,并封买的里八刺为崇礼侯,赐宅第于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