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首征沙漠最后一战:大漠深处的丧钟(第2/4页)

不过,仔细想来,这还是应该属于“猫哭耗子”那种哭法,朱元璋肯定“恻然”不到哪儿去。

为什么认定是朱元璋先得到的报丧呢?很简单:遣使吊孝总要赶上人家的丧礼,总不能灭掉人家的全家之后再派使者前去吊丧吧?

几乎与此同时,李文忠也终于出兵应昌了,离开开平不足百里,碰巧截住了元廷派往各处的报丧人,这天已经是五月十三日了,李文忠立即改变了自己谨慎进兵的作战方略,亲自率领一支轻骑,利箭一般直插大漠深处!

这肯定不是前去奔丧,因为此时距元帝辞世已二十多天,元帝丧礼论说应该已经结束了。

107

开平至应昌之路。

路途不远,全军推进稳步不会超过七天,头疼的是如何顺利通过几百里沙漠。

至于沙漠尽头的那片绿洲——答儿海子——也就是应昌有什么预想不到的强敌?现在还轮不到考虑那一节,致使李文忠犹豫不前的原因还是横穿大漠。

沙漠作战,虽然无经验可以借鉴,但李文忠从众多战俘口中也大致了解沙漠中的管中一斑:举目一片黄澄澄,绿色不见,水汽不见,连活物也难得一见!

无水、无粮、无人烟,只要见到人影就极有可能会是敌人。另外,沙漠地形常变,任何主帅都无法根据已知的沙堆地形做出预测敌人会出现在哪里,敌人若一击而遁,大风一起,连追踪都不可能!

能在沙漠中辨别方向也不容易,晴天还好说,若是遇到阴雨天气,没有人能分辨东西南北,兴许急行军一天又回到了出发地,所以,准备完善之外还要寻找到可靠的当地向导。

终于,李文忠把一切准备妥当,最起码能有半数大军能够出动北进了,李文忠亲任前锋,率五万大军开始进入沙漠。

谁知刚刚眼中不见绿色,警戒游骑便捉到了两名元军报丧使者,战地审讯之后才得知:元帝已经丧命二十多天!

这还等待什么?李文忠立即集中了所部一万精骑以及半数向导,全部轻装,将令极为简略和明确:不到应昌不准下马!

一万铁骑,就此奔驰在茫茫黄沙之中,所幸出动之日是经过当地向导精心选择推荐,并未刮起大风,大军得以马不停蹄一直前进,就连战马进食饮水也是人不下鞍鞯,渴了鞍后有水囊,饿了怀中有肉干,困了也就马鞍上打个盹。

疾行两天之后,遭遇到了北元军队正在组建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唯一的一道防线,李文忠根本不再犹豫什么,将令更简单!三个字——冲过去!

爱猷识里达腊——元昭宗仓促之间凑合的杂牌军啥时经见过这等阵势?只见一阵狂飙席地卷来,茫茫黄沙遮蔽半拉天空,战鼓如雷,马嘶如泣,再加上万人齐声呐喊,那动静几乎吓死骆驼!

元军主将也曾紧急下令吹响迎敌号角,只可惜,号角悠扬之际,却是为明军增长了气势,来袭明军根本不理睬元军三三两两射出的乱箭,只是见人就是一阵劈杀,冲在最前面的就是一军主帅李文忠!

遭遇战短促而又激烈!这种气势,没人敢于当真抵挡,眼看着明军犹如一阵旋风狂乱扫过,背后留下一片血肉狼藉,不一会,风沙卷来,掩盖了这令蒙古人目瞪口呆而又心悸发慌的一切。

北元将士恍若一梦,若不是身边尚有负伤惨叫的战友,简直要怀疑:刚才经历是否都是真实?

带队将领们不知所措了:是回头追击?还是权当什么也没发生继续布置“防线”固守?

追击?追上去干嘛?去着急送死?布置防御?防谁?

各部不约而同,采取了最省事的举措:就地扎营设帐,管他人头打出狗脑子来,先埋锅做饭混饱肚皮再说!

其实这这措施极对头!并不是什么坐以待“毙”,而是地道的坐以待“活“,“坐以”不久便“待”来了真正的明军主力,于是,大家合理的扔掉武器进入了“战俘营”。

大明北伐主帅李文忠:此刻应昌在望,刚刚走出沙漠的明军将士哪里还顾得上整顿军容?一个个泥人出土一般扑向了应昌,按照李文忠路途之中所传下将令,一万精骑全部散开,犹如洪水蔓延从两翼迂回并进,直到大军合拢,应昌已经被团团围住了!

这天是五月十六日,应昌并没有什么城防,明军合围之后,李文忠率先带队突入,没有遇到什么能称为“抵抗”的战斗,应昌已经成了一滩稀泥。

不过,即便李文忠如此迅雷不及掩耳,还是没能真正达到目的,自古有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新任皇帝爱猷识里达腊虽然发动应昌所有人力去建立了一道沙漠防线,还是感觉心里不踏实,一直全神贯注于北方,当发觉烟尘扬起之时,便机灵携带数十骑奔出了应昌,成了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