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战河南:“克隆”山东战事(第4/7页)

有时甚至一场战役结束了,你都不一定能真正看见敌人是谁?蒙古铁骑来去如风,大多时候洒下死神便无影无踪,当你正庆幸死里逃生之即,天空兴许又落下了无数死亡!

所以,中原人在对付游牧民族骑兵方面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修万里长城是苦心琢磨出来的结果;战国甚至汉代还在流行的兵车战阵也是;甚至发明了拐子马、鹿角、钉板等防御工事,但收效甚微,最终才确定了一点:最有效的防御方式莫过骑兵对骑兵。

甚至在重机枪等自动火器主导了战场之后,骑兵也并未由于伤亡骤增而退出战争舞台,其突然性与集体冲锋的威慑力仍然令步兵射手们胆寒,一直到机械化的装甲战车问世之后,骑兵才真正算是到了“无用武之地”,从此威风不再。——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现在,明军副将常遇春就被推上了这个死亡游乐场!

这个前锋是常遇春自己争来的,看来这位“战争狂人”并没有听从朱元璋的苦心告诫,对冲上前沿与敌方的士兵拼命乐此不疲;与己方的“小校”“争功”依然兴趣极大。

在常遇春看来,骑兵也好,步兵也罢,真正决定战场胜负的不是马刀,不是战马,也不是强弩大弓,而是一点:士气!

让对手品到失败苦酸还不容易?摧毁他们的士气!让自己的士兵尝到胜利滋味还不容易?鼓起他们的士气!

一句话:决定战场胜负的是士气!

而决定敌我双方士气涨消的人就是前锋主将,而且是第一个冲入敌群的前军主将。

在绝大多数的战例中,“弟兄们,跟我上!”与“弟兄们,给我上!”这两句代表将领的两种作战态度,将深刻地影响了战争走势。这个道理,后世屡试不爽。

前面就是塔儿湾!

常遇春并非不了解地形对己不利,从洛水能够一次性登岸的部队并不多,尤其是骑兵,从不是港坞的战船上被驱赶到浅滩中,对于任何骑手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尤其面对的是敌人设防的浅滩,一旦被对方击于半渡,极有可能闹个灰头土脸撤回到战船中。

更不幸的是:敌人也知道这一点,脱目帖木儿既然号称蒙古名将,怎会连这点最基本的用兵常识也不明白?

最最可悲的事情出现了:脱目帖木儿还就是因为过于洞察战势了,所以才一本正经地将五万大军列阵在了洛水北岸,就等着明军能够登陆一定数量的士兵之后,然后再开始那轻松的杀戮!

对于常遇春来说,最最重要的是给自己的部队争取到尽量更多的登陆时间,在以逸待劳的蒙古铁骑大阵之前陆续登岸,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脱目帖木儿的自信与贪功帮了常遇春的大忙!

脱目帖木儿目光如鹰隼,紧紧盯住慌乱登岸的明军,胸有成竹地默默计算着登陆列队的明军数量,太少了对于明军来说算不上受挫,最好能送上门来几万人头,这样河南府路也就可以安静一阵子了。

至于阻击于河岸不让明军登陆?脱目帖木儿压根就没有这个念头!将自己宝贵的战士生命处于敌军舰船弓弩射程之内?这不应该是一个名将所为。

更不用说,既然是战舰,船头必然装备了骑兵最忌惮的火炮,将自己的铁骑送到敌军的炮口面前?那更不是名将所为。

再插一句:元明相交时期,最原始的火药铜、铁炮已经问世,并且在用于防守关隘、城池、尤其是水战方面大显威力,但陆地野战中人们还是不大喜欢使用这种笨重兵器。话说你炮架还没有准备停当,人家的骑兵冲到了跟前,那时怎么办?大炮就此送人了?

所以,脱目帖木儿于战阵之中耐心等待,等待着对面笨拙列队的明军:动作也太慢了!人数不过数千,还不够五万铁骑一个强弩齐射能导致的伤亡,过把杀人瘾看来也是不大容易,需要足够的耐心!

23

突然,令蒙古铁骑所有人甚为迷惑的事情出现了:对方尚未规矩列阵的骑兵中间,竟然冲出一骑,单人独马直奔自己的骑兵大阵而来!来干嘛?看那凶狠恨的样子,不像是临阵倒戈,要说是来拼命?这算什么?来送命还差不多!

脱目帖木儿疑惑之间,敌骑已经冲到军阵不远,让弓弩兵给他一个齐射?不值当的,就算把来人变成了刺猬又能如何?还是出动几人把这愣小子生擒活捉为好,即便被迫乱刀砍死这家伙,也胜似提前展示自己强弩的威力。

不过,脱目帖木儿还是杀鸡祭出了牛刀:令旗挥动,派出了自己的中军亲卫二十人,个个手执长槊,把他穿成个马蜂窝吧!

来骑正是常遇春。

常遇春独骑冲阵,也并非就是有意送死,或者是过于轻视敌军,换位思考:自己若是敌军主将会如何处理眼前局面?最大可能就是出动一骑格斗与战阵之前,这边的单骑格斗不结束,敌军阵势就不可能发动攻击,也就是说:自己能与敌骑缠斗多长时间,战船上的主将徐达就能有多长时间多送些部队登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