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战河南:“克隆”山东战事(第6/7页)

就像一个人掉进了井口,两只耳朵是挂不住笨重身体的,一些零星未归附的荒山野寨成不了蒙古人的救命稻草,剿匪大军一经出动,这些“土围子”迅即崩塌,群匪纷纷作鸟兽散。

参政傅友德分兵一部攻取福昌山寨,大元右丞潘玛勒主动归降;副将军常遇春兵下汝州,收服郏县;都督同知冯胜则追踪塔儿湾脱目帖木儿败兵,一直撵屁股跟到了陕州,谁知勇将脱目帖木儿被常遇春一战打破了胆,再也不敢与明军对抗,来了个弃城远遁,陕州也是不战而下。

现在,河南全境仅仅剩下了一个裕州。

24

裕州的元军守将为平章郭云,这郭云偏偏不信邪,孤军独守裕州,坚决不降!

郭云在元军中素来以勇而有谋知名,开始大明军也没拿一个郭云当回事儿,兵临裕州城下之后,也是照例送去了“敦促郭云投降书”,谁知这郭云汉奸当得着实铁杆,反而以加固城防的实际行动对徐达做了回复。

徐达催军攻城,竟然数次未下,裕州一时成了河南的“最牛钉子户”!

但是,俗话说得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座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孤城毕竟是无法长期坚守的,在明军的围困之下,裕州撑不住了,郭云只得率部突围北走,被早就等候在要道的明军逮个正着,郭云苦战力竭被生擒。

论说对这种顽固派应该采取极端措施,杀一儆百么!

谁料郭云独守孤城的事迹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竟然特地传来恩旨:其忠义理应嘉奖,着徐达立即释放郭云,留去自便,若愿意留在大明阵营之内,将给予重用。

这等俘虏政策,部下虽内心略有不忿,谁又能不叹服?尤其对元廷中的汉将,简直是一个绝大的心灵刺激:大明皇帝如此看重忠义,那么在民族的大忠大义方面,就不用再有别的选择了吧!

所以,郭云也就理所应当做出了正确选择——归降。

不但如此,朱元璋还特地下诏:免除山东夏税、秋粮!

由于山东、河南中原一带兵难之后,百姓流离失业者甚多,朱元璋又特遣使者前来赈济抚恤,这与元廷蒙古人对百姓的压榨盘剥更是形成了鲜明对比,别说汉民百姓,就是下层的蒙古贫民,能不翘首盼望王师北进么?

北伐战势已经大体明朗:该对元廷给予最后一击了!

兵发大都之前,朱元璋也在应天坐不住了,干脆摆驾河南,亲临汴梁,向诸将面授机宜。

说白了,这时的朱元璋还是对北伐战事不能完全放心,大战越是到了最后关头,朱元璋越是慎重,固然,有怕将士伤亡太大的一方面,但主要还是担心战局逆转,毕竟曾经闻名天下的蒙古铁骑不是泥捏纸糊的,北伐军战线拉的越长,其中的不利因素对明军就会越多。

来到了汴梁的朱元璋分别召见了常遇春、冯宗异(冯胜)等前线将领,详细询问了部队现状,元军的抵抗能力等军务,在徐达觐见后朱元璋又单独召见了这位北伐军主帅。

皇帝与元帅之间密谈,当然是为了决定战略进军方向。

徐达自信地向朱元璋表示:“眼下天下局面已经清晰:我北伐大军平齐鲁,下河洛,而王保保却逡巡太原,持兵观望不进,其人对元廷态度看来正在犹豫之间;现在潼关已经为我军占据,张良弼、李思齐等已经畏战西窜,元大都所有的外援已经断绝,我应乘势直击大都孤城,大军到处,必克无疑!”

朱元璋眼看地图,口气还是不无担忧:“卿所言固然有其道理,但北方不比南方,其地形平旷,对骑兵作战极为有利,我军不可不防!尤其是我军的辎重供应线,一旦被切断,大军将陷于无根无粮的险境,你应该选一部将提兵做先锋,将军自己督水陆之师继其后,首先应保证山东的军粮能够源源不绝运到前线,然后主力由陕西向河北东进,到了山东临清再转兵北指,之后才能放心直捣元都。估计那时蒙古人的外援来不及解救,元廷自然惊溃,大都当可不战而下。”

看来大胜之余的朱元璋头脑分外清醒,采取的还是“扳倒树摸老鸹”的稳妥战法,战略布局还是“催熟”战略:即继续造势,等待元廷瓜熟蒂落!

朱元璋离开汴梁回京之前,召集诸将再次强调:“我们渡江北伐,目的在于誓除祸乱,以安天下。士卒们割舍父母妻子,战斗于矢石之间,百死一生,久未休息,朕每想到此处,心里便不是滋味,但没有办法呀!中原人民久经战乱所苦,死亡流离,遍于道路,上天就是让朕来拯救黎民的!所以朕才命你们帅师北征拯民于水火。……大家记住:你们将帅克城之日,不准掳掠,不准焚荡,不准妄杀百姓!要使市贸能照常进行,人民各安其生计。再有:凡元朝之宗戚,皆善待莫戮,这样才会上应天心,下慰民望。有对此执行不力者,必罚无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