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再战河南:“克隆”山东战事(第3/7页)

同徐达商议后,两人将计就计,设伏诱敌,结果陈友谅中计,腹背受敌之下大败而逃。

所以史书上说,常遇春“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

据史载: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且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与朱元璋军展开一场恶战。朱元璋设计用伏,诱敌深入,常遇春奉命与冯胜率全军主力帐前五翼军三万人设伏。

经过一场鏖战,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兵,遭到常遇春、冯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当时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趁胜挥军大进,获得龙湾大捷,常遇春在此战中战功卓著,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龙湾战后的第三年,1363年,陈友谅率号称六十万的大军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决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决战。

交战中,陈友谅战船体大速度慢,朱元璋军船小速度快,操作灵活,两军相持,难解难分。但激战中朱元璋座船搁浅,而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趁机率船队来攻,情况危急。又是常遇春奋勇当先,张弓射伤张定边,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

这是“救主”大功!常遇春因此功被赏金帛田地甚多,并且不久便升为平章政事——副宰相之一。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继而与邓愈会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风降附。

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作为徐达副将东征张士诚,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张士诚的羽翼,之后又围攻平江长达十个月,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常遇春以战功进封为鄂国公。

身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征战,常遇春却非常尊重小他两岁的徐达,谦逊地“奉节制,进止赴期不敢爽毫发,大将军雅敬爱之”,当时,徐达、常遇春两员大将并称,“一时名将称徐、常”。

可以说,自常遇春从军以来,历经大小恶战还从未尝到过失败的滋味!

那么,这次呢?这次,是带领少量步、骑兵去面对真正的五万蒙古铁骑!前路茫茫,前路茫茫啊!

22

河南府路还有几位元廷大人物:从汴梁逃来的李克彝以及大元现在的河南行省平章梁王阿鲁温。

这位梁王阿鲁温可是位绝对资深的大腕:元廷已故台柱子察汗帖木儿的亲生老爸,也就是现在明军的大敌王保保的亲外公!由于王保保与察汗帖木儿之间的养子与养父关系,说他是王保保的爷爷也无不可。

元廷主将脱目帖木儿,即梁王阿鲁温部下得力战将,受王保保委托驻守河南府路,自然,也承担着护卫梁王的重任,因此,别处守将能弃城一走了之,惟独这脱目帖木儿不能。

其实,就算能率部退却,脱目帖木儿也不会拔腿走人,脱目帖木儿何人?历来就是在战场上拿人血当酒灌的主儿!想当初蒙古大汗忽必烈挥师下中原之时,五万铁骑绝对可以横行天下!怎么风水轮流转,到了咱这辈儿就变了滋味?

脱目帖木儿拥有充分的自信,也应该有这种自信:蒙古人横行天下百余年来,何曾在野战中落过下风头?几万匹烈马撒欢之下,有什么东西不被踏成齑粉?

说起蒙古人的骑兵对阵,被称为“恐怖”绝不为过!闭眼设想一下:数万只铁蹄同时敲打着地面,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马刀、枪刺,在这种死亡飓风咆哮扑来之即,谁能不望风而逃?

要命的是:你就是想遛号也难!铁骑若旋风,扫过遍血泥!两条腿的又如何能跑得过四条腿的?所以,在脱目帖木儿看来,与自己的五万铁骑对阵,不论任何人都是前来自动求死!

还有最最关键的一点:当这种巨大“恐怖”炸雷一般临头之即,被淹没的人临死才会发觉:死神并不是那震耳欲聋的马蹄声,而是从那战马与钢铁组成的大阵中飞来的箭雨!

蒙古人善骑射这点,估计凡是会喘气的都不怀疑。当时的蒙古军队真正令对手胆寒的武器是弓箭!据载,其射程竟然可达三百步,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战场上,这绝对可称为“超远程武器”——而且是精制导的、集群式的。

野战中,与蒙古骑兵的第一轮死亡游戏便是必须承受不知多长时间的箭雨,厮拼格斗时也会不知何时有箭雨临头,有时侥幸占了上风,追击的过程中也是必须面对这些能贯穿铁甲的箭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