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的异乡人安·兰德自由理念的非美渊源(第7/7页)

大多数哲学家的思想与生活反差甚大,兰德并不例外,但她更像伊壁鸠鲁而非叔本华。伊壁鸠鲁鼓吹快乐主义,招致长达两千年的诬蔑,然而考察这位哲人的生平,就会发现,他所谓的“享乐”跟世俗所谓“行善”没有太大区别,但他却宣称这就是最纯粹的快乐。相反,叔本华鼓吹悲观主义而躬行享乐主义。兰德鼓吹精英对公众并无义务的伦理,自己的行径却跟寻常政治家所谓的义工没有区别,但她却断言这完全是一种价值观投资,跟利他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只要不冒犯她的虚荣和自负,她就比大多数善男信女更慷慨仁慈。她的弱点是所有知识分子共有的,而她的优点仅仅属于她个人。

兰德跟马克思一样相信,哲学的用途在于改变世界而非解释世界。她的哲学有强烈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她不是先构建本体论和认识论,然后解释此岸世界,而是先确定了支持和反对的现实事物,再回溯、寻找相应的哲学基础。因此,她晚年的论著非常像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草稿笔记),主要是为了给早期著作打补丁。她的小说则另当别论,因为作品的力量比作者的意图更强。兰德的本意是要让人物体现观念,为此不惜牺牲读者的愉悦,但她灵魂的火焰还是自然而然地流入人物心中。尤其是女性角色较少承担说教的使命,更多投射出作者本人的性格,反而比刻意塑造的男主角更有吸引力。在党争的喧嚣渐渐沉寂以后,这些人物仍然会在文学珍宝馆中占有一席之地。她们热情似火,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