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靖难之役(第9/20页)

张昺大喝道:“我有皇帝诏书在身,朱棣你胆敢无礼!”谢贵也喝道:“钦赐敕令便在俺怀袋里,不信你可拿去亲验!”他心中暗道:“咱们钦命在身,朱棣不敢伤我性命,只要拖得片刻,张信的部队便会从东杀入……”

他们两人显然都没有真正认识朱棣,也没有真正认识张信。朱棣阴沉地瞪着张昺及谢贵,一言不发。张昺、谢贵以为他在详细思考如何处理这盘乱棋,正要再出言镇之以皇命,朱棣忽然有动作了。只见他啪的一下,将手中长杖掷在地砖上,厉声道:“我有什么病?奸臣们逼我太甚,将这三人都砍了!”

张昺、谢贵及葛诚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就全部人头落地,血溅殿前。朱能和张玉在张、谢尸身上搜出了京师来的诏书敕令,朱棣挥挥手冷笑道:“人都砍了,俺可从来没有看到什么诏书敕命。”朱能、张玉会意,也齐声道:“是,咱们都没有看到什么诏书敕命。”张玉随手便将诏书敕命丢在火盆中烧成灰烬。

张信的部队始终没有出现。张昺和谢贵已死,燕府的都指挥朱能很快就收编了留在府外的部队,然后由张玉率领部队,乘夜直取燕京城九门。城防军士并不懂朝廷与燕王府的矛盾,全凭长官的命令行事,如今张昺、谢贵已死,朝廷暗布的部队群龙无首,在各门的攻取中只有零星的战斗。到黎明时,张玉九门已得其八,最后一场和义门的战斗平息后,整座燕京城已经完全落入朱棣的掌控中。

宋忠的大军停留在居庸关,前哨到了燕京城外。天一亮,赫然发现健德门、安贞门上的明朝旗帜全都不见了,城墙上插满了燕王的王旗,哨卒飞马回报扎军在居庸关的宋忠。不久,北平城中另一名都指挥俞填,带了一些残部也从城里逃出,到达居庸关后,向宋忠报告了城里的情况。宋忠绝没有想到事情搞砸得如此之快,完全来不及反应,而朱棣的强悍作风实在令人心生畏惧。他和俞填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俞填守居庸关,自己则率军退保怀来,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

其实燕京城里的部队此刻仍是一片混乱,除了王府的死士八百人,大多数的士兵皆惶然不知所措。宋忠若有胆识率两万大军直攻健德门和安贞门,另由俞填率一万步兵攻西墙的肃清门及和义门,一举攻下北平府擒住朱棣并非没有机会。可惜宋忠的见识及胆识皆不及此,引兵回了怀来。

燕京城里很快平定下来,部队也在张玉、朱能的重组之下,恢复了应有的战斗力。数日之内,燕王派在外面的几支戍边燕军也都接到命令,对怀来形成包围之势,宋忠进兵北平府的良机已一去不复返。

撕破了脸,大战一触即发。朱棣和道衍法师商定,这一场造反之战一旦开启,至死方休,必须正名而后出师。道衍法师力主须引“明皇祖训”,以清君侧为名,发兵铲除皇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等“奸臣”,是为“靖难”之举。朱棣一面点头,一面冷笑道:“咱们索性写个摺子,奏请建文清君侧,堂堂正正奉太祖之遗训发兵靖难!”

这时是建文元年七月初五。

朱棣的奏摺以六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师,朱允炆看了大为震怒。齐泰和黄子澄立刻奏请起兵,建文急召众臣商议。众臣读了朱棣的奏章,大多觉得朱棣嚣张之极,造反还要用“靖难”二字,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对起兵讨燕的建议,也都大表赞成。朱允炆唯一的考虑是以侄伐叔的伦理问题,要如何做,才能杜天下及后世悠悠之口?才能在史笔之下站稳立场?

兵部尚书齐泰进言道:“燕王杀害持有皇上钦命的官员,不但不知罪,尚且要以靖难为名清君侧。如今只有除其封赐,削其属籍,废为庶人,然后方能发出堂堂正正讨贼之师,一举得胜。”

建文皱着眉头考虑良久,终于做了三个重大决定。只见他大步踱回龙椅皇座,朗声道:“第一,明日朕将亲告太庙,削朱棣之属籍,废为庶人。第二,在燕京城西南真定处设‘平燕布政司’,命刑部尚书暴昭兼掌司务。第三,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兵三十万进驻真定,北讨燕京。”

仓促间调集三十万兵力不易到位,耿炳文决定率领十三万大军先行。临出发前,建文亲召耿炳文,告诫道:“卿此去攻克燕京当指日可待,但不要使朕背负杀叔父之名。”耿炳文听在耳中,心中大大不以为然,暗忖:“两军交战,生死胜败只是一线之间,如何能担保敌军主帅的性命?”但口中只好答道:“末将省得,自有分寸。”

十三万大军集结在江北等候,耿炳文带着副将及亲兵乘船过江,骑兵先行,步兵在后,浩浩荡荡往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