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从今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告陈 (第14/14页)
“没事的。”常玉儿看着怀中熟睡的孩子,也是一脸的笑意,看上去并不以为苦,“一家人怎么能分开?再说孩子眼看就要学话了,他要是叫爸爸,你不在身边,让谁来应?你不用担心我们,小孩子从小吃些苦是好事,至于我,能跟着你走遍万水千山,心里不知道多高兴呢。”
“知夫莫若妻”,常玉儿知道,两江之地对于古平原来说是个伤心地,丧亲之痛,失爱之悲,亡师之念,这些都催促着他离开此地。他方才说的话不假,但也确实是借此机会远走他乡,至于今后会不会回来,那就要看心境如何了。但这对于常玉儿并不重要,只要能在古平原身边,她的心就始终是安稳的。
其实连常玉儿在内,谁都不知道,古平原之所以坚持要走,还有个藏在心底的原因。
此番他与京商、洋商连番恶斗,保下了两淮盐场,已成了大清商界一时无两响当当的人物。可是他也看出,如今身边的掌柜、伙计,乃至于整个徽商还有与自己合伙联号的那些商人,对他奉若神明,遇事都在等他拿主意。这样下去绝不可行,人无完人,哪天自己出了错,便可能连累整个徽商。再说,人人都依赖自己,时间长了,便会失去做生意的头脑,岂不变成自己把这些人给害了。
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避免江南重燃战火的事儿,也逐渐为人广知,如今各地商帮、各国商人,乃至于官府、湘军……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正在盯着自己,这其中只怕心怀恶意的大有人在。名利双收之时恐也正是成为众矢之的的那一刻。
古平原毕竟是个博览群书的生意人,他知道,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在成功之后的短短时日内便一个跟斗栽倒,落入万劫不复之地,这种事史不绝书,归根到底还是没参透世情,该退一步时却偏偏要迈一步,岂有不一脚蹬空之理。
“暴得大名则不祥”,为己为人,古平原都下定决心要抽身而退。
“张掌柜,我有一事相求,还望几位帮忙。”他向着“四大恒”的几位掌柜道。
“古东家,您尽管吩咐。”
“听说李家的家产已经交由官卖?”“是,此事由户部负责。”
“那好,请几位回京城时,帮我将李家那处大宅买下来。”
“哦,哦……”张掌柜答应着,却不解地看着古平原。
“还要劳烦几位掌柜将它改建成商人义学,今后我在各地也要建此学堂。凡我商人子弟,不收任何费用便可来求学,不仅要学做生意的办法,还要学如何以诚待人,以义处事,免得重蹈了李家的覆辙。”古平原面色郑重,这显然是他早就想好的。
“四大恒”掌柜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是。
古平原也不想做太多嘱咐,正想拱手告辞,一抬眼间忽然向众人身后看去,顿时露出诧异之色。
大家回头才发现,平日里总跟着苏紫轩的那个书童,如今却做了丫鬟打扮,原来竟是个女儿家,她满脸泪痕,有些不知所措地站在后面。
“古东家,小姐她不要我了。”四喜哭得稀里哗啦,伤心极了。
“怎么呢?”
“她说天地间再无挂心之事,也就不愿有人陪她左右。让我来找你,请你收留我。”
“那她人呢?”
四喜抽泣着:“不知道,走了,不知去哪儿了。”
“唉!”古平原叹了口气,支撑苏紫轩这么多年的心愿一旦崩塌,何去何从大概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希望她能早点知道自己应去何处吧。”常玉儿和孩子也的确需要人照顾,征得妻子的同意后,古平原便留下了四喜。
一片挥手作别声中,古平原等人缓缓向南而去,走出不远,就听一阵空灵的箫声越空而来,细辨之下,声音来自不远处的三山矶,只是江上云雾遮住了山峰,若隐若现间无从找到那天籁之音的主人。
“是小姐的玉箫,她来送你呢。”四喜跳起来喊道,却始终不见苏紫轩回应。
“先是高山流水,后是阳关三叠……纵使知音终有一别。”风送箫音,古平原长身而立,与其他人一起静静听着。
“从今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告陈。
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闻雁来宾。”
江水长流恰如人生长恨,这一刻,留的,走的,听着箫音,俱都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