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美丽新世界 严肃新问题(第9/9页)

尼特族人群往往沉迷于“二次元”文化,和所谓“宅男”群体高度重合,对动漫游戏中色情、暴力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成为这个群体最基本的特征。他们对屏幕里生动可爱的动画角色已经丧失了抵抗力,当面对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人工智能角色甚至实体机器人时,又会是怎样的不能自拔?

2016年6月,吴恩达与刘慈欣进行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对话。“大刘”对未来人工智能提出了自己的大胆设想:人工智能可以成为人类的性伴侣,并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文化趋势。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在生活中彻底替代“人”的角色?作为科学家,吴恩达的回应显得更谨慎,称当下人工智能在技术上还相去甚远,但是也没有否认这种未来出现的可能。

未来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制造出各种“完美”事物。但这真是完美吗?会不会只是人类自身的镜像?

当人工智能破茧而出,人类却可能将自己封闭于虚拟之中。刘慈欣写过一个短篇科幻小说,写的是当人类把大脑接入虚拟世界,从此醉心于虚拟世界的游戏,感受上帝般的虚妄,而不再向宇宙张望,地球文明就闭上了眼睛。

和所有新技术一样,人工智能也会被用来向人类许诺美好的生活。它已经使很多人的生活变得更舒适。但人类依然需要奋斗精神。最早把巴菲特投资理念翻译介绍到中国的中国建设银行前董事、经济学家孙涤先生认为,西方经济学以理性化个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前提是不对的,那些敢于大胆创新的人恰恰是具有动物精神的人。人工智能基础上的精细化社会可以让人的生活变得精致,但人因此可能反而被各种精致的教条束缚,失去勇猛的动物精神。未来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接入智能流,但是从现在起就要想一想,该把智能流运用到哪里才符合人的价值。

每当一个新时代来临,总有一部分人摩拳擦掌,一部分人随波逐流,还有一部分人茫然无措。这几年常有人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充满乐观主义情绪。但我们要意识到,从来没有完全有利的变革,总是会包含失落、分化和冲击,只是人们后知后觉。人工智能科学家虽然深处技术金字塔尖端,但是行动态度普遍持重。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的周杰就说自己的态度比较“保守”,保守的意思不是踌躇不前,而是在坚信人工智能发展方向的同时,不赞成过于激进的态度。

一百多年前,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介绍到中国。他在翻译中故意“曲解”了原著,只强调生物进化中竞争的一面,而省略了赫胥黎关于伦理的思考。身处当时第一强国英格兰的赫胥黎,梦想一个对子民更加“仁慈”的英格兰,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复,则强调丛林法则,用“适者生存”召唤一个复兴图强的中国。时过境迁,今天中国人站在崛起的路上,既要继承先贤的忧患,又要有所超越。与赫胥黎一样,我们既应思考智能社会的力量,也应思考如何让智能社会更加和谐。

忧思不代表悲观,也只有在忧思基础上的乐观,才是真正的乐观。想象未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未来无比诱人,值得人们为之奋斗。

在未来漫长的智能岁月里,即便诸如百度、谷歌这样的人工智能公司,可能也只是浩瀚历史中的一个过客。我们是人类,有我们的弱点和优点,有我们的短视,也有我们不灭的抱负。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正是我们人类担当精神的体现。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当下。人类的存在就是“在路上”。百度要为美丽新世界铺垫好最初的基因,中国要从大国变成伟大的智能文明国家,每个人也都应该不甘落后于机器,努力做更好的人,知道更多,做到更多,体验更多,一起向着美好但不确定的未来进发。

[1]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英国博物学家、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支持者。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因为严复的翻译而深刻影响中国发展,汉译名为《天演论》。

[2] 资料来源:据人工智能产业智库“新智元”的翻译。

[3] 机器人的鲁棒性就是描述机器人在内部或外部存在扰动甚至变化时保持原有或期望状态的能力的一种特性。

[4] 胡凌。人工智能的法律想象[J].文化纵横,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