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国智造与文明升级(第6/9页)

物联网让人与万物接入同一张网络,让人与机器随时互动,人的一切可以数据化的行为、反应,都会引起机器和生产线的波动,各种数据在云端交汇,大量计算通过云服务器完成,再通过产品与服务反馈于人,循环上升,从而把人的多样性与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彼此催生,共同进化。

《奇点临近》的作者雷蒙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正处于物联网引领的工业革命时代。3D打印技术是2020年前创新型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技术。到2020年,我们的衣服都可能被开源设计,可以直接从云端免费下载。3D打印技术的发展前景目前尚不明朗,不过库兹韦尔的话呼应了前面说的新工业范式对多样化需求的满足。除此之外,从食物到音乐,都可以通过物联网精细化生产,云计算是其内在逻辑。

凯文·阿什顿的观点更为深远,他认为:

我们要区分大众说法中的智能穿戴设备与物联网。能侦测防晒指数的比基尼和能感知是否口渴的智能水杯都不是物联网。物联网不是终端设备,而是一套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做出决策的机器体系。

物联网的优势在于计算机拥有各种传感器,能自主收集数据。正如我们的智能手机有GPS或者北斗导航系统,有地图,还有距离、方向、重力、惯性甚至心率传感器,可以把所有信息搜集起来进行处理。快速发展的RFID芯片可以在不耗电的情况下提供数据。RFID的产量早已超过了手机的产量,赋予每部手机、每个设备独一无二的编码,或者说“名字”。通过这种不耗电的RFID系统,订酒店、订车位、吃饭支付都可以完成,这也是物联网的构成部分。未来物联网设备的功耗将极小,手机甚至可以在风中自己充电。

人脑将直接与云端进行连接,从而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这将促进对大脑思维方式的逆向工程解析,不仅能够加深对人脑的理解,还可以反向提高机器智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的多样性细节。

以往工业自动化仰赖的工业机器人,在物联网时代也将发生形态变革。工业机器人将从物理形态的硬件化向软件化发展,云端虚拟状态与物理端实体结合。机器人软件化和物联网是同一件事情在两个方向上的发展。机器智能无形化,遁入物体,与云计算结合,无所不在,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机器人。这正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追求的境界。

物联网系统与传统的机器系统在知识上有根本区别,在运作逻辑上,是从机械的牛顿机器向智能的默顿机器的升华。所谓牛顿机器就是根据因果规律程序运行的机器,而默顿机器则是根据相关性思维自主学习规律的机器。牛顿机器遵循“大定律,小数据”逻辑,而默顿机器遵循“小定律,大数据”规律,不追求终极大定律,与人脑工作方式更接近,更能呼应大千世界的瞬息万变。

物联网自主收集数据只是基础任务,更高的境界是自主决策。人类提供了算法和训练模型,给机器装上传感器,让机器在各自的场景下做出判断和交流,并做出决策。决策会影响世界,从而又收集到新的数据,如此形成循环。

举个例子,百度云计算已经支持多个第三方智能照明项目投入使用。今天的城市户外照明系统虽然灯火通明,但大部分时候都只是寂寞地照射着空旷的马路和天空。物联网照明系统可以在初期收集数据,自动学习照明规律,然后自主优化管理,比如在交通低谷期对路灯进行自主调光后关闭部分路灯。系统实时监控路灯的运行情况,通过“机器学习”对设备的寿命进行预测,精准统计需要更新的部件,从而降低零部件的库存,节省维护费用高达40%。最终把电力消耗降低到传统标准的40%并延长设备寿命。这样,以往的灯火通明变成了生物体呼吸般的灯光节律。

经济效益只是系统收益的一部分。上述照明系统集成了智能灯控、环境感应、无线城市和安防等功能群,开放了众多的API,以供更多的应用接入。由于百度云平台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可以弹性扩展,系统获得了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对热数据进行即时分析,并对冷数据做大数据挖掘。这样的系统绝不只是为了照明,而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它们通过收集数据、自我学习和自我运作,提升机器智能,促生城市大脑。

物联网将覆盖人类的所有生存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智能农业也理解为物联网。在一些先进示范农场,每一棵植株都安装了传感器,比如系统会根据每棵植株反馈的信息,因材施“浇”,有的放“施”,大大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每棵植株的传感器更是与系统相连接,把大面积的农作物传感信息汇总到云上,就可以计算出以往单纯依靠农民经验无法把握的农业规律,实现农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