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简史:互联网风云背后的人工智能生长(第9/11页)

其实机器翻译等领域的技术逻辑,跟上述搜索中应用的有策略的穷举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据《纽约时报》报道,2016年6月的一个星期三,在谷歌翻译部门的会议上,人们对百度发表在机器翻译领域核心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议论纷纷。迈克·舒斯特(Mike Schuster)的一句话让会议室恢复了秩序,“是的,百度出了一篇新论文。感觉就像有人看透了我们做的东西——论文有类似的结构,类似的结果。”百度公司的BLEU分数(一种衡量机器翻译和纯人工翻译之间准确度的分数)基本吻合谷歌在2月和3月内部测试中取得的成绩。Quoc V. Le (夸克·维·乐)并未感到不快。他的结论是,这是一个表明谷歌处于正确轨道上的迹象。“这个系统与我们的系统非常相似。”他安静地说。

Quoc V. Le是吴恩达的博士研究生,他可能并不知道,这篇论文的出炉与吴恩达并无关系,而是自然语言部门独立完成的。《纽约时报》对中国企业的报道当然是一扫而过。但吴恩达认为,国内部分媒体也需要改变习惯,不能总是下意识地认为什么技术都是外国更强,热衷于把后知后觉者当作突破者来报道,实际上人工智能领域很多领先创造都是中国人先做到的。

百度领先一年发布了基于NMT的翻译系统,谷歌在2016年也紧跟百度推出了类似的系统。所以这个领域最前沿的探索者的基本技术都差不多,最后就看谁的积累深厚,谁的优化做得好。

今天的人工智能思路与过去不同,变思维规则问题为数据问题和策略问题。过去人类总想为计算机设计出完美的逻辑,不断把人类的种种逻辑规则抽象成函数之后输入计算机里。现在的人工智能主要基于大数据基础和算法的进步。也就是说,今天人工智能的爆发恰恰建立在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爆发的基础上。有了互联网,数据才会大量产生。注意,这些数据不是用户自觉填写的数据,比如姓名、年龄、住址、爱好等,而是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自动产生的数据,比如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点击就是一种数据,每一次移动轨迹也是一种数据。

中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现在更需要的是提升“软实力”。精神、文化是“软实力”,计算和数据也是“软实力”。这样的“软实力”和传统产业叠加,也就是所谓的“智能+”。它将切切实实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非如此不可

问百度要做什么,不如问为什么一定要做?!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战术。2013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创业风潮开始兴起,不少企业将巨额资金投入这个巨大的“无底洞”,体现了它们在战略上的勇猛。百度则着眼于战略的长远和科学。当时注意到百度全面发力人工智能的人并不多。今天,人工智能蜚声世界,有人感叹百度战略的超前和坚定。因为百度提前认识到互联网信息产业的本质,一旦下定决心,就坚决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外人评判。为此百度多方布局,重点突破,当全世界都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的时候,人工智能大格局上已经有中国百度立下的柱石。

我们没有让百度的人工智能去参加下围棋、预测歌手比赛结果这类活动,而是专注于发展内功,同时集中力量把人工智能转化为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的实用性服务。我们不只把深度学习应用到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街景门牌号识别等少数领域,而是将深度学习成功应用于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2013年,百度导航率先宣布永久免费,把中国带入导航免费时代。现在,我们把百度地图的数据接口开放出来,供人们开发使用。用户可以使用百度地图提供的定位技术和方案,相比传统GPS Tracker(全球定位系统追踪器)节省了大量成本。快递公司可以以此规划最优送货路线,游戏开发者可以开发类似PokermanGo(口袋妖怪)的位置游戏。我们开放百度大脑,让更多的人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的眼睛、耳朵为自己服务。我们开放深度学习开发平台PaddlePaddle,让更多有志者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服务。我们也希望让非技术人员学会用数据智能优化自己的工作、完善自己的个性、追求自己的理想。

有很多高考考生想必已经使用过度秘机器人帮助自己选择高考志愿。在中国,任何事情都有很多人去做。在我读书的年代,人们把高考称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地图数据类似,度秘机器人通过对千军万马的高考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响应并感知高考考生的渴望、焦虑,尽力给出自己的精准回应。在这里,人工智能记录的不是物理空间里的地图轨迹,而是学子成长的心灵轨迹。